1.病毒基本结构包括
A.核酸、衣壳
B.核酸、包膜
C.衣壳、包膜
D.核酸、衣壳、包膜
E.核酸、包膜、外膜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A
核酸位于病毒中心,遗传信息。核酸外面的蛋白质衣壳。
2.肝肾综合征时,肾血管收缩的原因不包括
A.白三烯生成增加
B.内皮素-1生成减少
C.内毒素血症
D.肾交感神经张力增高
E.肾血流量减少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B
肝肾综合征时,白三烯生成增加,内皮素-1生成增加,内毒素血症,肾交感神经
张力增高,肾血流量减少。
3.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因子是
A.Ca2+
B.Mg2+
C.Na2+
D.K+
E.Zn2+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A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因子是Ca2+。
4.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有密切关系的细菌是
A.大肠杆菌
B.幽门螺杆菌
C.沙门氏菌
D.志贺氏菌
E.霍乱弧菌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B
(1)肠道杆菌:大肠杆菌。发酵乳酸、产酸产气。埃希菌属有5种,大肠杆菌最常见。致病物质:黏附素、内毒素、外毒素。
(2)病原性球菌:肺炎链球菌。荚膜具有抗吞噬作用。
致病物质:荚膜、溶血素、神经氨酸酶。大叶性肺炎。
(3)弯曲菌:幽门螺杆菌。胃、十二指肠溃疡,革兰氏阴性杆菌。婴幼儿急性肠炎。
5.细菌内毒素的成分是
A.特异性多糖
B.脂多糖
C.核心多糖
D.肽聚糖
E.荚膜多糖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B
毒素:细菌在生长和繁殖中产生和释放的毒性物质。
(1)外毒素:G+菌和部分G
-菌产生并释放到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分为细胞毒素、肠毒素、神经毒素。毒性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其抗原性强,不耐热。
(2)内毒素:G-菌细胞壁的结构部分,毒性脂多糖,各种细菌的内毒素基本相同,耐热。产生发热、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白细胞增多、内毒素血症。
6.引起休克的原因不包括
A.失血
B.烧伤
C.创伤
D.少尿
E.感染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D
休克病因:失血与失液、烧伤、创伤、感染(内毒素)、过敏、强烈的神经刺激、心脏和大血管病变。
7.心力衰竭常见的诱因不包括
A.高钾血症
B.感染
C.心律失常
D.肋骨骨折
E.妊娠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D
心力衰竭常见的诱因4个:全身感染、酸碱平衡及电解质代谢紊乱、心律失常、妊
娠和分娩。
8.休克早期引起的微循环变化的最主要体液因子是
A.内皮素
B.血栓素A2
C.儿茶酚胺
D.心肌抑制因子
E.血管紧张素Ⅱ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C
休克的发展过程及发病机制:
(1)休克I期(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少灌少流,灌少于流。机制,儿茶酚胺增加。
(2)休克Ⅱ期(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出不来淤血,渗出;真毛细血管网大量开放。机制:酸中毒,持续的缺血缺氧,组胺等代谢产物堆积;内毒素作用。
(3)休克Ⅲ期(微循环衰竭期,亦称DIC期)不灌不流,淤血加重。微血管反应显著下降。
易于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导致的贫血属于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9.下列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的是
A.缺氧
B.休克
C.肺炎
D.水肿
E.发热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C
基本病理过程是指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机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应激,缺血再灌注损伤等。
10.心泵血过程中动脉瓣关闭,房室瓣关闭,室内压急剧下降但容积不变称为
A.等容收缩期
B.射血期
C.等容舒张期
D.充血期
E.心室充盈期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根据年度卫生资格考试考务工作安排表,考区及考点将于2月8日前结束审核,请大家耐心等待。
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时间为4月24日、25日、26日!年卫生资格考试纸笔作答时间为4月10日、11日,人机考试时间为:4月10日、11日、17日、18日。看到这儿,你是否有点慌?别怕!策略已帮你们想好了备考时间短那我们就只学重点欢迎试听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