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郭卫梅副院长的支持和王丽昕主任的配合下,我院输血科在主任李瑞红带领下经过长时间调研筹备,于年10月16日首次完成了两例治疗性红细胞单采术(红细胞去除),两位患者均成功去除压积红细胞ml,诊疗工作进展顺利。
此次进行治疗的两位患者王某和张某受红细胞增多症困扰数年,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患者王某,女性,5岁,因皮肤淤斑就诊,诊断结果为血小板减少症,进行药物治疗,副作用导致红细胞增多。通过此次治疗不仅红细胞相关指标下降至正常参考范围,而且血小板计数也上升至正常水平,患者自觉症状减轻,达到了治疗目的。(治疗前后疾病相关指标变化) 患者张某,男性,61岁,患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数年,其外周血红细胞比容增加,血液粘稠度增高,通过此次治疗,红细胞相关指标恢复到正常参考范围,治疗成效显著。(治疗前后疾病相关指标变化) 此次治疗采用的NGLXCF血液成份分离机应用范围广泛,不仅用于血细胞单采治疗、也可进行血浆置换、血脂去除等。一、治疗性细胞单采术1.红细胞去除术①.适应症:主要用于红细胞增多症伴高黏滞血症,Hbg/L,RBC6.1x10^12/L,HCT0.5。②.目的:去除病人体内异常增多的病理性红细胞。③.意义:尽快使血容量及红细胞接近正常,减轻血液黏滞度,减少并发症。④.监测指标:RBC计数、Hb、HCT;全血黏度。2.自体红细胞采集(备血)符合自体输血条件的患者,可以通过红细胞单采,收获一定量的红细胞保存备用。二、治疗性血小板去除术1.血小板去除术①.适应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计数1x10^9/L,伴有出血和血栓形成。②.目的:去除病人体内异常增多的血小板。③.意义:预防血小板过高导致血管栓塞引起的并发症。④.监测指标:血小板计数2.高浓度血小板血浆的采集治疗(PRP)①.PRP在软组织创面修复中的作用:PRP可加速表皮生长,减轻创面局部肿胀和疼痛,减少术后伤口渗出,无论对于急性创伤还是慢性难愈合伤口,PRP均显示了优异的修复效果。②.PRP在临床中的应用:PRP具有无疾病传染及免疫排斥反应等优点,可应用于骨科肌腱炎、腱鞘炎、骨不连、骨缺损等的治疗,还可以辅助消肿止痛;可应用于美容等治疗当中。三、治疗性血浆单采术1)血浆置换术1.适应症:①同种抗体或自身抗体导致的疾病新生儿溶血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重症肌无力、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②免疫复合物导致的疾病多发性神经根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等。③高黏滞综合征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等。④内源性或外源性中毒药物中毒、农药中毒、急性或慢性重症肝炎等。⑤其他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症、家族性胆固醇血症等。2.目的:①去除血液中致病成分: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炎性介质、异常免疫球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②去除内、外源性中毒物质:病理性代谢产物、药物等。③补充病人体内缺乏的正常成分。.意义:①消除或减轻病理成分对靶组织或器官的直接损害。②促使临床症状迅速缓解,增强或改善体液介质的生理功能。2)血脂去除术利用全自动电脑控制的血液成份分离机选择性的去除富含血脂成份的血浆,然后将其它血液成份还输回人体内。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和血浆置换术疗效评价1、评价内容①是否达到了置换/去除血液成份的目的?②置换/去除的量是否不足或过量?③是否继续置换/去除?④是否调整置换/去除量和置换/去除间隔时间?⑤血浆置换时选择的置换液种类及晶胶比例是否合适?⑥是否存在反跳现象?⑦去除过程中和去除后是否有不良反应?2、疗效判断标准①临床症状和体征是否改善。②监测指标是否好转。红细胞单采:理论上,每次去除ml压积红细胞可使Hb下降8~12g/L。分次单采直至RBC6.0x10^12/L,HCT0.50以下,全血黏度改善为止。血小板单采:理论上处置全血量为病人血容量的1.5倍时,可减少血小板数40%左右。血浆置换:理论上,置换一个血浆容量时,可去除原有血浆的6.2%;置换2个血浆容量时,可去除原有血浆的86.5%;置换个血容量时,可去除原有血浆的95%,随后去除率逐渐下降。输血科通讯员王青
宣传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