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是由于饮食不当或肠道内、外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消化道功能紊乱,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
引起宝宝腹泻的原因
(1)饮食:宝宝太小,消化功能还不完善,自己的消化酶分泌还很少,不要让宝宝吃得太多,吃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及经常给宝宝变换食物,这样都会导致宝宝发生腹泻。另外,宝宝吃了不干净的食物也会引起腹泻。
(2)感染:由于宝宝的胃肠道免疫力差,比较容易感染病毒,在冬季,轮状病毒感染引起腹泻是常见的原因。另外,食用奶粉所用的杯具和辅助食物如果消毒不彻底,也有感染朗可能。而宝宝一旦食用就会引起腹泻。
(3)护理不当:天气寒冷的冬天,如果妈妈护理不当,宝宝腹部就容易受凉,肠道蠕动增加,进而诱发腹泻。
(4)生病:宝宝感染感冒、肺炎等疾病,也会引起腹泻。
宝宝腹泻误区
误区1只要排便次数多就是腹泻
有的妈咪常在这种情况下急着服用止泻药,可这个问题并不这么简单。因为,6个月内的宝宝在生后不久,可能经常会在喂奶后就排出黄绿色稀便。每天少则4—6次,多则达到10余次,便中还有奶块或少许透明黏液。
这种情况多见于母乳喂养的宝宝,其实它是一种生理性腹泻。随着消化功能逐渐发育,多在添加离乳食品后会自然好转,而并不是患了肠炎。只要宝宝胃口正常,精神愉快,反应良好,睡眠安稳,体重也在增长,大便化验无异常,就用不着服用止泻药,以免影响正常的肠功能。
误区2腹泻都是由细菌引起的
有的妈咪一见宝宝腹泻,马上就给喂抗菌素消炎。其实,腹泻除了细菌外,也可由病毒或霉菌引起,如宝宝所患的秋季腹泻,就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这种腹泻服用抗菌素后一点也不见效果,只会造成肠道菌群紊乱,导致更为严重的腹泻。有些抗菌素甚至损伤宝宝的听神经,或导致日后个子长不高。因此,服抗菌素不见效时要马上停药,赶快去看医生。
误区3给腹泻的宝宝吃甜食
宝宝腹泻时,妈咪往往在稀粥或米汤中加些糖,以为这样既补充热能又易消化。然而,这样只会加重腹泻。因为,腹泻使肠黏膜受损,不能将糖分解为能被肠道吸收的单糖,因而使水分从肠壁被动地进入肠道,致使肠腔水分增多,排便次数增加
每当秋冬季天气转凉时,医院小儿科的候诊室里大都是因上吐下泻而精神萎靡不振的一两周岁婴儿。不同于夏季细菌性腹泻,小儿秋季腹泻多为轮状病毒肠炎。在小儿秋季腹泻治疗中,一定要避免五大用药误区、禁用五种药物。
一、避免四大治疗误区
误区一:立即用止泻药
腹泻后不要马上就使用止泻药。
因为发病初期,腹泻能将体内的致病菌与它们所产生的毒素和进入胃肠道的有害物质排出体外,减少对人体的毒害作用。此时如果使用止泻剂,无疑是闭门留寇。
当然,如腹泻频繁,持续时间长且出现脱水症状者,在全身应用抗生素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的前提下,可酌情使用止泻剂。
误区二:滥用抗生素
抗生素主要针对细菌性肠炎,而小儿秋季腹泻主要是由轮转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肠炎,滥用抗生素,不但腹泻治不好,反而会带来抗生素的副作用。
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往往使体内敏感菌受到抑制,并使耐药菌乘机在体内繁殖生长,导致二重感染,加重腹泻。
只有当宝宝出现脓血便时,才会考虑使用抗生素。
即便是细菌引起的腹泻(多由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及沙门氏菌等引起),在选用抗生素时,也要先明确致病菌种类,再选用细菌最敏感的抗生素治疗,切不可滥用抗生素。
误区三:频繁换药
很多孩子父母治病心切,用药1天后不见腹泻好转,就急于更换其他药品。
其实,秋季腹泻是自限性疾病,会自己好转,吃药并不能明显缩短病程。另外,任何药物发挥作用都需要一个过程,如果不按规定的疗程用药,当然达不到效果。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是由细菌引起的腹泻,使用抗生素48小时病情未见好转,则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更换另一种抗菌药物。
误区四:禁食少水
部分家长认为“病从口人”,孩子腹泻时应该禁食少饮水,否则腹泻会更加严重。
事实上,因为对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目前没有什么特效药,秋季腹泻对宝宝的最大威胁是水和电解质的大量流失,护理的关键是给宝宝补充水分。
孩子在腹泻期间有食欲应该进食,婴儿应照常吃奶。
二、小儿禁用5种药物
1.禁用氟哌酸(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喹诺酮类抗菌药包括:诺氟沙星(氟哌酸)、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因为喹诺酮类药物可致骨关节病变,特别是负重骨关节软骨组织的损伤,18岁以下的小儿及青少年禁用。
2.禁用庆大霉素口服制剂(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包括: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依替米星、妥布霉素、大观霉素等。因为氨基糖苷类容易导致儿童耳聋,还可能引起肾衰竭,6岁以下儿童应禁止使用这类药品(卫生部)。
特别提醒:虽然硫酸庆大霉素颗粒、硫酸庆大霉素咀嚼片都属于儿童剂型,当胃肠道发生炎症时,口服庆大霉素也可通过胃肠道吸收进入血循环,但使用不当也可引起耳聋和肾衰竭。
3.新生儿禁用呋喃唑酮
新生儿禁用呋喃唑酮。新生儿酶系尚未发育完全,易诱发溶血性贫血,尤其是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
呋喃唑酮主要用来治疗由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和细菌性肠炎。秋季腹泻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用呋喃唑酮治疗不但收不到治疗效果,还容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特别提醒:2个月以下的婴儿禁用磺胺类抗菌药物。磺胺类药物可与胆红素竞争在血浆蛋白上的结合部位,可致游离胆红素浓度增高。新生儿肝功能不完善,故较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和新生儿黄疸。
4.禁用复方地芬诺酯
复方地芬诺酯是由地芬诺酯、阿托品组成的复方制剂,2岁以下儿童禁用。
地芬诺酯为哌替啶(麻醉药品)的衍生物,有与吗啡相同的基本结构,适用于急、慢性功能性腹泻及慢性肠炎等,作用强烈。国内外不断有应用该药致小儿中毒甚至致死的报道,且死亡病例集中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
5.禁用洛哌丁胺
5岁以下的儿童禁用洛哌丁胺。
洛哌丁胺的化学结构类似氟哌啶醇和哌替啶(麻醉药品),其作用较地芬诺酯强而迅速,用于低龄儿童易致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阴茎水肿、麻痹性肠梗阻、急性肾功能衰竭、意识障碍等,加之曾有新生儿用药致死的报道,故国内外均限制其用于低龄儿。
北京哪个医院医白癜风白癜风用什么药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