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手足口病、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猩红热等多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6岁以下幼儿为高发人群,幼儿园是孩子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现很容易传播。为了有效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发生、蔓延,保障幼儿的身心健康,实验园组织教职工及家长进行传染病知识培训及宣传活动。
培训进行时
实验园邀请医院儿科主任李军华来园,为家长及教师进行手足口知识培训及宣传活动。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
李主任在通过从手足口病的由来、症状、护理及预防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述,提高家长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鉴别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典型症状
李主任强调预防手足口病最重要是注重个人卫生,并且提出要做到: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衣被。随后,还着重向家长详细讲解了正确洗手的方法。
家长认真聆听...
发放传染病宣传页在传染病传播的高发季节,我园非常重视传染病的预防工作。要求教师每天做好晨午检及日常缺勤跟踪并记录孩子的情况。园内还加大检查力度,对室内加强消毒,每天保持通风换气,预防疾病的传播。
此次培训让家长对手足口等常见传染病的危害和预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重视,增强了自我防范意识。家园携手共同为幼儿搭建一个健康、安全的屏障。
常见传染病小知识
1.诺如病毒
感染诺如病毒后最常见的症状是呕吐、腹泻、恶心,或伴有发热、头痛等。儿童大多表现为呕吐、恶心,成人以腹泻为多,呕吐少见。诺如病毒持续时间短,突发突止,病程一般为2~3日,恢复后无后遗症。诺如病毒传染性强,不到个病毒就能使人发病。容易造成小范围聚集性疫情。与食物中毒只通过食物传播不同的是,诺如病毒可通过食物、水、病人呕吐产生的气溶胶等方式进行传播。
预防措施:
1.做好日常各项清洁消毒工作,避免诺如病毒的接触传播。2.勤洗手,注意个人清洁卫生。3.生熟食品要分开,避免交叉感染。4.食物要彻底加热,慎食生食水产品。5.餐具和接触食品的工具、用具要清洗和消毒。6.正确处理病人的呕吐物和排泄物等,呕吐物附近任何表面都应该被迅速清理和用“84”消毒液消毒,手冲洗干净。
2.流行性感冒
此为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力强,常呈地方性流行。主要表现:突发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及呼吸道炎症,咳嗽,咽痛等。婴幼儿和老人易并发肺部感染。预防措施:
1.多饮水,多休息。
2.从外面回来冲洗鼻腔。
3.注意通风以及锻炼身体,食用含维生素的食物。
3.水痘
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患者多为1-14岁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最容易发生和流行。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预防措施:
1.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2.流行期间与孩子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3.经常开窗通风等也很重要。
4.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容易发生,多发生于儿童。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极强。本病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或者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整个病程约7-19天。多见于5到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一次感染后可获终身免疫。预防措施:
1.接种腮腺炎疫苗。2.及时隔离患者至消肿为止。5.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喉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状:潜伏期3~10天。多以突发高热开始,24~48h可达高峰,升至39~41℃,伴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婴幼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而发生高热惊厥;年长儿童及成人常见严重的咽痛、吞咽困难、四肢肌痛、厌食乏力等。经1~5天溃疡愈合,一般3天内退热,症状消失。本病预后良好。易感人群:多见于3~10岁儿童,好发于夏秋季,同一患者可多次发生由不同型别病毒引起。预防措施:
1.经常开窗通风。早晨、饭后及睡觉前漱口、刷牙。
2.注意劳逸结合。防止受冷,如身体不适应卧床休息。3.进行饮食调养。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再辅助一些清爽去火、柔嫩多汁的食品摄入。4.雾霾天气等,应戴口罩、面罩等,做好防护措施。5.保持肠胃通畅。平时多饮淡盐开水,吃易消化的食物,保持肠胃通畅。6.及时就医。一旦发现应尽快就医,千万不要“拖”。6.猩红热
猩红热为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中医称之为“烂喉痧”。
主要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经由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由皮肤伤口或产道感染。
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
预防措施:
1.猩红热患者应隔离治疗;猩红热流行期间,对可疑猩红热、急性咽炎和扁桃体炎患者,均应隔离治疗;对于带菌者可用常规治疗剂量的青霉素治疗,直至培养转阴,以控制传染源。
2.对与猩红热患者密切接触者,应严密观察,检疫7~12日,有条件可做咽拭子培养,或预防性给予青霉素。
3.疾病流行期间,应避免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尤其是儿童。
编辑:杨伟静
审核:吴田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