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白细胞:检测尿中的白细胞有助于泌尿系统感染的早期排查及辅助诊断,用于健康人的体检以及排尿疼痛不适者,尿液异常者。新鲜尿液中白细胞形态完整,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亦可有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在炎症过程中破坏或死亡的中性粒细胞,外形多不规则,结构模糊,易聚集成团的称为脓细胞。
正常值:可有少量,为(-)~(++)。男性1~2个以下/10HP;女性1~2个以下/HP。离心沉淀物5个/HP。
临床意义:新鲜尿液中白细胞形态完整,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亦可有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在炎症过程中破坏或死亡的中性粒细胞,外形多不规则,结构模糊,易聚集成团的称为脓细胞。白细胞在每高倍镜下超过5个的尿液称为脓尿。
1、尿中白细胞增多可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移植术后早期、泌尿生殖系统邻近器官和组织的疾病等。肾移植术后1周内,尿中可出现较多的中性粒细胞,随后可逐渐减少而恢复至正常。若出现排异反应,尿中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2、尿中白细胞大量增多,可见于泌尿系统炎症,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肾结核、前列腺炎等。
3、脓尿表示泌尿系统或其邻近器官有感染性病变,见于急性或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肾多发性脓肿、肾脓肿(并发于结石或积水)、肾结核、霉菌或寄生虫感染。急性肾小球肾炎也可出现白细胞轻度增多的短期白细胞尿,系免疫炎症所致。
4、成年妇女生殖系统有炎症时,常有阴道分泌物混入尿中,其特点是除可见成团脓细胞外,尚可见大量扁平上皮细胞,应与泌尿系炎症相区别。
图2:尿酸结晶:在目视下类似红砂细粒,常沉积在尿液容器底层。在显微镜下可见呈黄色或暗棕红色的菱形、三棱形、长方形、斜方形的结晶体,可溶于氨氧化钠的溶液。尿酸为机体核蛋白中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常以尿酸或尿酸铵、尿酸钙、尿酸钠的盐类形式随尿排出体外,正常情况下如多食含高嘌呤的动物内脏可使尿中尿酸增加,但在急性痛风症、小儿急性发热、慢性间质性肾炎、白血病时,因细胞核大量分解,也可排出大理尿酸盐。在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发生障碍时也可见到高尿酸盐尿。图3:红细胞:尿隐血阳性是指尿中有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而非红细胞;而尿液中含有较多的红细胞,称血尿。由于出血量的不同可呈淡红色去雾状、淡洗肉水样或鲜血样,甚至混有凝血块。每升尿内含血量超过1ml即可出现淡红色,自然数为肉眼血尿。镜下血尿乃指尿液外观变化不明显,而离心沉淀后进行镜检查时能看到超过正常数量的红细胞。一般而言,凡每高倍镜视野均见3个以上红细胞时则可确定为镜下血尿。正常值:阴性,或偶见;记作(-)或(±)。
临床意义:1、该项检查用于辅助诊断泌尿系统疾病,出血性疾病,胶原性及过敏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的疾病等。
2、尿隐血试验阳性多见于(1)血型不合时的输血、蚕豆病、严重烧伤或感染、恶性疟疾及某些药物或毒物所致炎症;(2)各种溶血性贫血发作,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及过敏性血红蛋白尿症;(3)慢性前列腺炎;(4)标本放置过久,尿中红细胞破坏。尿液中出现少量隐血可不必担心,如果长期出现需要寻找原因。
3、引起血尿最常见的是泌尿系统疾病,其中又以肾小球疾病、结石、感染和肿瘤较为多见。肉眼血尿主要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结核、肾肿瘤、肾或泌尿系结石以及某些菌株所致的泌尿系统感染等。洗肉水样外观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时。血尿还可由出血性疾病引起的,见于血友病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
图4:白细胞管型:代表着存在炎症或感染。管型之中或其表面之上存在白细胞,强烈提示存在肾盂肾炎(这是肾脏的一种直接感染)。白细胞管型尚可见于炎症状态,如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或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有时,管型之中的白细胞难以与上皮细胞相鉴别,因而可能还需要进行特殊染色。透明基质的存在可以用来与单纯的白细胞团块相鉴别。白细胞管型:管型内含有白细胞,由退化变性坏死的白细胞聚集而成,可单独存在,或与上皮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并存。染色标本可仔细观察核及胞质。过氧化物酶染色呈阳性,此种管型表示肾实质有细菌感染性病变。可结合临床患者有无感染症状给予诊断,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有红斑狼疮肾炎患者亦可见到。管型内含有许多白细胞(或脓细胞),表示肾小管内有炎症变化。白细胞管型增多:见于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如白细胞变化称为脓细胞管型,见于化脓性炎症。白细胞管型有时见于急性肾炎。
图5:磷酸钙结晶:无临床意义,主要见于碱性尿液中,罕见。多样化,钉状、星爆样、针状,对比度非常小,平滑。图6:颗粒管型:为肾实质病变崩解的细胞碎片、血浆蛋白及其他有形物凝聚于T-H蛋白上形成的,颗粒总量超过管型的1/3,可分化为粗颗粒管型和细颗粒管型,不过,这种分类并没有诊断意义。开始时多为细颗粒管型,在肾脏停滞时间较长后,粗颗粒碎化为细颗粒。1、粗颗粒管型,在蛋白基质内含有较多粗大而致密的颗粒,外形较宽易断裂,可吸收色素而呈黄褐色,见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或某些(药物中毒等)原因引起的肾小管损伤。
2、细颗粒管型,在蛋白基质内含有较多的细小而稀疏颗粒,见于慢性肾炎或急性肾小球肾炎后期。
颗粒管型与透明管型相比,颗粒管型通常更像雪茄形,且折光指数较高。颗粒管型在大多数情况下往往意味着慢性肾脏疾病;另外,与透明管型一样,亦可见于剧烈运动。
图7:鳞状上皮细胞:是上皮细胞组织的一种,分布在身体表面和体内各种管腔壁的表面。上皮组织也叫做上皮,它是衬贴或覆盖在其它组织上的一种重要结构。由密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构成。结构特点是细胞结合紧密,细胞间质少。通常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的功能。上皮组织可分成被覆上皮、腺上皮和感觉上皮三类。被覆上皮按其细胞在与上皮表面垂直的切面中所呈现的形状分为鳞状上皮、柱状上皮、立方上皮、移行上皮。图8:真菌: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肾脏、输尿管和膀胱是无菌的,尿道也是无菌的。新鲜排出的尿液是基本无菌的,非离心尿液涂片、干燥、染色后镜检,平均每油镜视野中细菌数量应该1个。当尿液中携带的细菌的数量超过-/ml时,可称为菌尿。引发尿路感染的细菌有些可在尿液中查到,根据形态学可辨认的细菌有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真菌、酵母菌等。图9:草酸钙结晶:常为无色透明的结晶,并以不同的形态分布在细胞液中,一般一种植物只能见到一种形态,但少数也有二种或三种的,如椿根皮除含有簇晶外尚有方晶,曼陀罗叶含有簇晶、方晶和砂晶。草酸钙结晶的形状有以下几种:方晶:又称单晶或块晶,通常呈斜方形、菱形、长方形等。
针晶:为两端尖锐的针状,在细胞中大多成束存在,称为针晶束,常存在于粘液细胞中。
簇晶:由许多菱状晶集合而成,一般呈多角形星状。
砂晶:为细小的三角形、箭头状或不规则形,聚集在细胞里。
柱晶:为长柱形,长度为直径的四倍以上。
图10:蜡样管型:(又称蜡状管型),由颗粒管型、细胞管型在肾小管中长期停留变性或者直接由淀粉样变性的上皮细胞溶解后形成。呈质地厚、有切迹或扭曲、折光性强的浅灰色或者浅黄色蜡烛状,提示有严重的肾小管变性坏死,预后不良。图11:磷酸铵镁结晶:典型的形态为屋顶形和棱柱形呈“棺盖”样。磷酸铵镁结晶无色,大小不一,折光性强。可呈现多种形态,如,金条形,立方体样,沙漏样,信封状,交叉形等。此结晶为生理性结晶,慢性尿路感染患者尿中易见,可导致尿路阻塞,产生尿路结石。磷酸铵镁结晶具有加热60℃不溶解,加氢氧化钠和氯仿均不溶解,加醋酸和盐酸可溶解的特性。图12:移行上皮细胞(中层):涂片中表层细胞体积大,呈扁圆形或多边形,胞膜光滑,可见双核或多核,大小相当于鳞状上皮表层细胞,又称伞细胞或盖细胞。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呈细颗粒状,分布均匀,核仁不明显,底层细胞为圆形或多边形,核居中位,染色质较致密,中层细胞介于前者之间,铲圆形或倒梨形,也可呈多边形,梭梭形。图13:透明管型:最为常见,是由肾单位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Tamm-Horsfall粘蛋白凝固而形成的,尚有少量清蛋白和氯化物参与,为无色透明、内部结构均匀的圆柱状体,两端钝圆,偶尔含有少量颗粒。正常人在脱水或剧烈运动的情况,尿液之中亦可出现透明管型。老年人清晨浓缩尿中亦可见。透明管型呈清晰透明圆柱状,折光指数低,因而在匆忙草率地进行光镜检查时,或者在尿液标本久置时,易于漏检。不过,在相差显微镜下则易于识别。在Tamm-Horsfall粘蛋白广泛存在的条件下,各种构成成分包涵或粘附在透明的粘蛋白基质(即透明管型)之中就会形成其他类型的管型。在运动、发热、麻醉和应用利尿剂时可一过性增高。在肾病综合症、慢性肾炎、恶性高血压和心力衰竭时可见增多。
图14:移行上皮细胞(表层):涂片中表层细胞体积大,呈扁圆形或多边形,胞膜光滑,可见双核或多核,大小相当于鳞状上皮表层细胞,又称伞细胞或盖细胞。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呈细颗粒状,分布均匀,核仁不明显。图15:血液管型:指血液进入肾小管后,红细胞崩解破坏,其各种成分同时存在的管型。若形成的管型呈颗粒纤维状,则称颗粒纤维状血液管型;若血液破坏后形成均质化管型,则称为均质状血液管型,与血红蛋白管型类似。不染色条件下也可呈现暗红色或红褐色,在酸性尿液环境下可呈灰褐色。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