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伴有JAK2VF基因突变的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的治疗策略可以根据患者预后分组加以制定,骨髓纤维化的发病机制的核心是JAK/STAT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芦可替尼是针对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发病机制的创新药物,抑制JAK通路信号,不受JAK2-VF突变影响,可作为中高危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治疗的一线首选。本文为大家展示一例芦可替尼治疗不伴有JAK2-VF突变的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的成功病例,为临床提供参考。

No.1

病例简介

作者介绍

席振芳

医院血液科科主任

1.病史简介

患者女性,54岁。年11月因「发现左上腹肿物4月,伴疲劳乏力」就诊于我院肝胆外科。查体见贫血貌,脾大,肋下6cm。

辅助检查:

血常规:Hb78g/L,WBC8.8×/L,Plt×/L,RBC3.14×/L。

铁蛋白:ng/ml,EPO正常。

骨髓穿刺:增生减低。

免疫分型:可见1.21%髓系原始细胞,有核红细胞相对比例明显增多。

骨髓活检:骨髓增生较活跃(90%),纤维组织广泛增生,少量可识别偏成熟粒红细胞散在,巨核细胞量多,部分细胞核深染,浓集,网状纤维染色+++,考虑骨髓纤维化。

基因检查:CALR阳性,JAK2-VF阴性,BCR-ABL阴性,MPLW阴性。

2.入院诊断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IPSS:3分高危

DIPSS:4分中危-2

DIPSS-Plus:2分中危-2

No.2

病史回顾

1.诊疗经过

年12月至年9月予以羟基脲、干扰素、沙利度胺、阿司匹林治疗,间断输注红细胞改善贫血症状

年11月患者因贫血就诊,血常规:Hb46g/L,WBC12.6×/L,PLT×/L。铁蛋白.9ug/l,乳酸脱氢酶U/L。下肢血管超声:双侧小腿大隐静脉曲张。腹部超声:重度脾大,少量腹水。腹部CT:肝大,脾大,肝门静脉及脾静脉扩张,左肾受压移位,肝内门脉区多发类圆形强化稍低区,腹腔少量积液,双侧少量胸腔积液。外周血:可见中晚幼粒细胞,形态大致正常,成熟红大小形态大致正常,可见有核红细胞;血小板成堆分布,网织红4.2%。骨髓象:骨髓有核细胞增生低下。

基因突变:CALR-Exon9阳性,JAK2-VF阴性,BCR-ABL(p,p,p)阴性,MPL-Exon10阴性。修正诊断为:原发性骨髓纤维化(IPSS:3分高危DIPSS:3分中危-2,DIPSS-Plus:2分中危-2),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返流,肝右后叶上段近包膜富血供结节待查,2型糖尿病,双侧小腿大隐静脉曲张。

给予泼尼松30mg/d,沙利度胺50mg/d,羟基脲1片/d,干扰素隔日一次,维生素E1片,3次/d,阿司匹林mg/d,奥美拉唑、骨化三醇、钙片。

年2月11d给予芦可替尼20mgbid,阿司匹林mg/d,泼尼松减量,停用沙利度胺、干扰素。年5月给予EPOIUih,泼尼松30mg/d口服。

2.治疗转归

最后一次随访至年8月4日,患者血象维持稳定,脾脏较前稍有缩小,但乳酸脱氢酶呈上升趋势。

那么,回顾病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如何诊断?芦可替尼治疗骨髓纤维化有何临床获益?如何评估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治疗效果?听听专家们怎么说。

No.3

我的说说

专家介绍

林艳娟

福建协和血液科主任医师

通过复习该病例,一例54岁女性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的诊疗过程,了解其诊疗过程存在的问题:第一,患者治疗后脾脏未见明显缩小,治疗时间不够长或病情有变化?是否存在疾病的进展或合并其他疾病?第二,患者乳酸脱氢酶进行性升高,贫血加重,病情有变化?应进行如下检测寻找原因予以相应处理:

1.复查骨髓看原始细胞比例,纤维化程度以判别是否疾病进展。

2.检测外周血常规+分类+网状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形态,肝肾功能,游离血红蛋白免疫相关指标以判别红细胞是否被破坏和破坏程度。

3.叶酸+维生素B12+铁蛋白及铁代谢检测以鉴别是否存在营养性贫血或铁过载。

4.贫血,排除其他原因,如果为芦可替尼治疗所致,可联合EPO,十一酸睾酮胶丸帮助造血。

5.因患者有2型糖尿病,强的松是否使用及用量调整。

专家介绍

赵谢兰

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

患者54岁女性,年11月因「疲劳,左上腹不适」就诊,脾肋下6cm,血红蛋白78g/l,血小板×/L,纤维网状染色+++,CALR基因突变,诊断为原发性骨髓纤维化,IPSS评分3分高危,DIPSS评分4分中危-2,DIPSS-Plus评分2分中危-2。给予羟基脲、干扰素、沙利度胺方案治疗,间断输注红细胞。但患者治疗效果不佳,乏力逐渐加重,血红蛋白逐渐减低。

年10月因贫血再次就诊,血红蛋白46g/l,合并2型糖尿病,双下肢大隐静脉曲张,非萎缩性胃炎等,给予芦可替尼20mgbid,同时给予阿司匹林、碳酸氢钠、波尼松、EPO等治疗。芦可替尼为JAK信号通路抑制剂,但是无论是否存在JAK2基因突变,芦可替尼均有临床获益,一缩小脾脏,二改善症状,三改善生存,四改善骨髓的病理。疗效评估方面,从脾脏大小看,3个月后患者脾脏肋间没有明显缩小,超声下长径有2cm左右缩小;从血象来看,6个月治疗过程中,患者血红蛋白在没有输血的情况下维持在70g/l左右,血小板波动在~×/l,血象较稳定,没有再提到疲劳,左上腹不适这些症状。因此患者通过芦可替尼治疗有临床获益。文中提出该患者后期是否继续芦可替尼治疗?我认为患者没有停用芦可替尼的指证,后期继续使用芦可替尼,可能会取得更大获益,包括脾脏缩小、症状缓解等。如果患者没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条件,建议继续使用芦可替尼治疗,同时加上对症支持的治疗。

专家介绍

许贞书

福建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

患者年11月发病,骨髓活检网状纤维+++,CALR基因突变,排除其他克隆性疾病,同时伴有贫血、脾大、乳酸脱氢酶升高,符合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诊断。预后积分系统IPSS高危,DIPSS中危-2。采用干扰素、沙利度胺、间断输血治疗,患者病情有一定程度的控制。两年后患者血红蛋白降至46g/l,临床症状加重,开始联合芦可替尼治疗。芦可替尼是针对MPN发病机制的创新药物,能够抑制JAK信号通路,而且不受JAK2-VF突变影响。

患者应用芦可替尼后,症状有所改善,血红蛋白逐渐回升,并脱离输血,脾脏稍有缩小,属于临床改善状态。MF疗效评价,一般包括血液学改变、脾脏大小改变等,脾脏大小改变是根据体格检查评估,如果采用影像学的评估,应评估脾脏的容积改变。患者脾脏缩小不明显,反而乳酸脱氢酶进行性增高,是不是疾病进展?乳酸脱氢酶对骨髓纤维化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但不作为疗效评价指标。研究证实芦可替尼治疗12个月左右只有一半的患者能够脾脏缩小35%以上。该患者经过6个月治疗,脾脏有轻微缩小,不能说明病情无效或者疾病进展。

本资料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个人学术参考,请勿分发或转发。

MCC号JAK20111有效期-11-13,资料过期,视同作废。

头图来源:站酷海洛

内容审核:刘晔、张君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mctc.com/pxyf/9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