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已有两人吃海鲜死亡,严重的第二天就不

现在正是吃海鲜的好时候

满满一盘摆在眼前

谁又能抵挡这种诱惑!

网络配图

可不幸的是

短短三月之内

宁波北仑却有两位患者因接触未熟海鲜死亡。

医院重症监护科主任黄志平介绍,重症监护科三个月内接收了三例疑似创伤弧菌感染患者,最严重的一例患者,医院的第二天就宣告死亡。有接触海鲜史,死亡率高

医院重症监护科主任黄志平介绍,目前ICU接诊的两例确认创伤弧菌感染的患者均有肝病史,以及接触海鲜史,而且发病速度非常快。尽管尽全力抢救,但是都无力回天,一周内均宣告死亡。

网络配图

其中一人是将没有完全腌制成熟的虾卵提前吃了,时间没到,然后吃了以后开始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第二天就出现右下肢小腿的胀痛,当时(患者)以为胀痛熬熬没太注意,等到医院的时候休克了,下肢的皮肤已经出现坏死。另一个死者也是因为在生前接触过未熟的海鲜。

黄志平说,这两例从临床诊断都是没问题的,因为有很典型的流行病学特点,病人本身又是易感人群,又有消化道症状,两个病人都有吃海鲜,又有合并下肢的皮损胀痛。

不要以为这样的事情离自己很远,

就在去年,根据《温州商报》的报道,

温州也出现了两起因为创伤弧菌

而丢了性命的悲剧!

吃海鲜配老酒,两天后休克

家住泰顺的阿东(化名)闲来无事喜欢弄点小菜配上老酒,喝上几杯。年6月11日,他像往常一样,备了点海鲜下酒,其间吃掉两个螃蟹。半天后他突然感觉小腿有疼痛感,像是不小心被桌角碰伤一样。当时,医院看看,但他并没放在心上。不料,接着大腿也痛起来,而且疼痛加剧,没多少时间,整个下肢出现红肿,并伴有发烧。

年6月13日,医院就诊不见好转,被家人送往温医大附一医就诊。此时他已处于休克状态,下肢和肚子已出现大面积血泡。

“他送过来时血压非常低,下肢出现严重感染,多处器官出现衰竭。”该院急诊室副主任黄唯佳介绍,阿东被确诊属创伤弧菌感染,医生立即对其进行抗感染、抗休克等抢救,对其腿部实施了“减压”手术。虽然经过积极抢救,但阿东因病情过重,抢救无效死亡。

黄唯佳介绍,其实阿东并非温医大附一医最近收治的第一例创伤弧菌病人。从年5月21日开始至6月13日,医院急诊室陆续收治了4名创伤弧菌患者,4名患者均为男性,医院时都处于休克状态,最后,有2人不幸死亡。

他们都有肝病史,而且爱喝酒

据悉,创伤弧菌是一种栖息于海洋中的细菌,又被称为“海洋弧菌”,属于革兰氏阴性弧菌,最适合在20℃的水温中生长,被称为“海洋中的无声杀手”。如果接触到被这种细菌污染的海产,如被海洋鱼类、贝类、虾、鱼钩等刺伤或食用生蚝、生鱼片,或皮肤伤口接触到海水等等,都可能感染此菌。

可令阿东家属不解的是,阿东当时好像没去过海边,海鲜也只是偶尔吃吃,平时最大的爱好无非是喝点酒,怎么会染上该病。

“4名患者唯一的共性是都有肝病史,有的患酒精肝,有的患者患过乙肝,也爱喝酒。”温医大附一医副院长、急诊医学中心主任卢中秋表示,自从10医院接诊第一例该病患者以来,他们进行了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但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卢中秋说,海洋创伤弧菌一般人不易感染,多发于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尤其是慢性肝病患者,此外还包括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地中海型贫血、慢性肾衰、淋巴瘤等慢性疾病患者。

夏天真是“病从口入”的高发期,

吃下面这些食物的时候也要格外注意!

根据《温州日报》报道,今年以来,全市37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上报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例,完成样本检测份,检出阳性样本份,检出率为8.81%。进入5月以来,食源性疾病阳性检出率大幅增加,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

一碗海蛎汤让4人呕吐腹泻

腹泻物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

一周前,我市某县15人在外出学习后,在一家餐馆分两桌聚餐,其中一号桌10人,二号桌5人。当晚11时许,二号桌一名成员赖女士,出现恶心、腹痛、腹泻,到医院急诊科就诊,当晚共出现腹泻6次,均为水样便,呕吐1次。

第二天凌晨,同在二号桌就餐的另外3名成员相继出现腹泻、腹痛和恶心呕吐,还伴有乏力、头晕等不适症状。

据当地疾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很可能是海蛎汤出现问题。据了解,当晚二号桌因嫌鱼头豆腐汤烧得慢,改成海蛎汤,其余菜品和一号桌一致。在二号桌的5人中,仅1人没喝海蛎汤,其余4人均中招。

医院采集了病例腹泻物送往实验室进行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志贺氏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4种致病菌的检测,结果发现,3份标本检出副溶血性弧菌。

市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所所长林丹表示,从食源性疾病监测情况来看,夏季副溶血性弧菌最常见。今年1-4月,我市食源性疾病监测例病例中仅检出1份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仅为0.%,而5月以来,累计监测病例例,检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份,检出率达9.29%。海产品或盐腌渍品,如蟹类、乌贼、海蜇、鱼、黄泥螺等,都可能含有副溶血性弧菌。

记者了解到,食用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物后,10小时左右会出现上腹部阵发性绞痛、腹泻,大便多为水样便,严重者会出现黏液便和黏血便。多数患者在腹泻后会出现恶心、呕吐,严重者会虚脱并伴有血压下降。多数人发病后2~3天恢复正常,少数严重病人可能出现休克、昏迷导致死亡。

林丹提醒,夏季饮食不吃生的和未彻底煮熟鱼、虾、蟹等海产品;对加工海产品的器具必须严格清洗、消毒,避免生熟食品交叉感染;生吃海蜇等凉拌菜,应在切好后加入食醋浸泡10分钟,副溶血性弧菌不耐酸,在稀释一倍的食醋中经1分钟即可死亡。

论斤吃小龙虾吃出肌肉溶解

4例肌肉疼痛肌酸激酶超标

小龙虾好吃别贪嘴,小心中毒。从市疾控中心监测数据来看,8月是小龙虾吃出横纹肌溶解高发季,目前已上报4例。

上周,市民虞先生和朋友在一家龙虾店吃夜宵,两人点了4斤清蒸小龙虾,还吃了些烧烤。第二天凌晨1点,两人均出现全身酸痛和腹泻等症状,医院就诊,被确诊为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被医院肾内科收治住院治疗。

根据疾控中心调查,虞先生所食用的小龙虾来自省外一养殖场,小龙虾烹饪前已用刷子清洗,烹制前未去头、未剪鳃、未去虾线,清蒸烹制时间为12-15分钟。

林丹告诉记者,每年夏季都会出现多例小龙虾吃出横纹肌溶解病例。去年,医院上报的病例数有16例,今年8月以来,就陆续发生4起。

从病例情况来看,患者在发病前24小时内均大量进食过小龙虾,而且进食量都在1斤以上,不少人都是连同虾肉、虾黄、虾线一起食用。发病后,主要症状为全身或局部肌肉疼痛、伴有乏力,血清肌酸激酶严重超标。

林丹说,目前小龙虾引起横纹肌溶解的病因机理尚不明确,但需要提醒的是,市民在食用小龙虾时,要购买新鲜产品,不要购买并食用不新鲜甚至死亡的小龙虾等水产品;每次进食注意数量,不要一次性过量食用。此外,小龙虾头部(尤其是腮)是有害物质容易积蓄的部位,尽量避免食用,烹调加工时一定要煮熟煮透。食用小龙虾后一旦出现肌肉酸痛或尿液异常颜色加深等要及时就医。

夏季外出就餐要当心

引发食源性疾病病例增多

根据监测情况,记者了解到,夏季外出就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病例明显增多。5月以来,我市报告例外出就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病例,而在1-4月总计报告例。其中,水产动物及其制品,肉与肉制品为高风险食物。

对此,林丹解释,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适合致病微生物繁殖,食物很容易腐败。加之苍蝇叮咬,污染食物,一旦吃了被病菌污染的食物,就可能引起疾病。

夏季食源性疾病高发,专家提醒,要尽量多吃新鲜食品,放置超过2小时的剩饭剩菜,要高温彻底加热后再吃,海鲜要煮熟煮透。

来源:看北仑(nbbltv)、宁波晚报、健康温州、温州日报

内容官:叶琳

运营官:郑东

校对:周泉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温州晚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cmctc.com/pxzz/87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