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雨季正是野生菌鲜美的季节,而这群来自于大自然的馈赠往往都伴随着风险。野生菌形态各异,有的颜色平平无奇,却富有极高的营养和美味的口感;反之部分颜色鲜艳的“馈赠”,不仅没有食用的必要,还可能或多或少都有毒性,而我们应该如何分辨出野生菌的有毒或无毒呢?
一、如何辨别野生菌有毒或无毒
(1)看生长环境
可食用的野生菌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下,而有毒的野生菌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尤其要注意生长在桉树下的野生菌不能采食,无论是不是你所熟识的野生菌,生长在桉树下的野生菌与桉树的某些成分结合后均为毒菌。
(2)看外形和颜色
一般来说有毒的野生菌颜色鲜艳,有紫、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菌伞上也会有红紫、黄色或杂色斑点,采摘后容易变色;有疣、红斑、沟托、沟裂,或者帽子上有疙瘩,菌子上有菌托、菌环的一般都是有毒的野生菌。无毒的野生菌伞面平滑,菌面上无轮,下部无菌托。
(3)看分泌物
将采摘的新鲜野生菌折断菌杆看其分泌物,有毒的野生菌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折断后在空气中氧化而变色;无毒的菌类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但值得一提的是可食用的菌类如见手青也是因其触碰后变青色而得名。
(4)闻气味
凑近闻一闻,一般而言有毒的菌类具有辛辣、恶臭等味,而可食用的菌类则有菌子固有的淡香味,无其他异味。
(5)做试验
如果以上几条都无法辨别时,可以准备一些葱白,用葱白在菌盖上擦一下,如果葱白变成青褐色,则证明此菌有毒,反之则是无毒的菌类。还可以观察如果是毒菌,煮熟后遇上银器往往变会变成黑色,遇蒜丁会变成蓝色或褐色。还可以用少量新鲜牛奶洒在菌面上,如果牛奶在菌表面上发生结块现象,则很大可能是有毒的菌子,反之则无毒。
二、误食有毒野生菌后可能出现的中毒症状
(1)胃肠毒型:常由毒粉褶菌、牛肝菌等类引起,潜伏期为半个小时至6个小时,主要症状为阵发性上腹部或脐周部剧烈疼痛、腹泻、水样便,经适当对症处理后即可迅速恢复。一般病程为2-3天,死亡率低;
(2)神经精神型:多由蝇菌、斑毒菌等引起,潜伏期为1-6小时,此类除了胃肠道症状外,主要出现流泪、多汗、瞳孔缩小、幻觉、妄语、昏迷、抽搐等副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严重者还可发生肺水肿并昏迷;
(3)溶血反应型:由马鞍菌等引起,潜伏期多为6至12小时,先以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为主,发病3-4天后出现急性溶血性贫血、黄疸、肝脾大,少数患者还可出现血红蛋白尿。一般病程为2-6天,死亡率低;
(4)肝肾损害型:死帽菌、粟耳菌中毒表现复杂,引起的临床症状也最严重,按其病情发展可分为6期:潜伏期一般为10-24小时,胃肠炎期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假愈期患者暂无症状,或仅感乏力、食欲差等,但此时毒素已逐渐进入内脏,并引起肝脏异常;内脏损害期,严重中毒患者在发病2-3天出现肝、肾、脑、心等内脏受损害,严重者可发生肝坏死甚至肝昏迷、肾衰竭;精神症状期出现烦躁不安、表情淡漠、嗜睡,继而出现惊厥、昏迷、甚至死亡;经及时治疗的患者可在2-3周后进入恢复期,临床症状好转并痊愈。
(5)精神失常型:产生幻觉、视线模糊、色觉异常、手舞足蹈、狂笑等精神症状,一般1-2日后可自行恢复。
三、误食有毒野生菌后如何急救
(1)出现明显症状后一定要第一时间就医或拨打;(2)医院救护时,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进行催吐,以减少毒素吸收;(3)让中毒者饮用少量糖盐水,补充丢失的体液,以防止脱水休克;(4)不要对已经昏迷的中毒者强行灌水,防止窒息;(5)保留食用野生菌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四、如何防控野生菌中毒
(1)不要购买和采摘自己不熟悉的菌类,尤其是颜色鲜艳的野生菌;对自己熟悉并确定为无毒菌的,也不要混杂加工食用,种类不同的野生菌混杂烹饪可能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物质;
(2)加工野生菌时一般要高温煮透,以降低毒性;
(3)食用野生菌时不要饮酒。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含有的某些物质可能会与酒中所含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引起中毒。
最后,建议爱菌人士尽量食用人工培育的菌类,不要为了冒风险去采摘、食用野生菌,也切记一定要烹熟菌类,并不得在食用菌类的同时饮酒。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