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若患有贫血症,可影响生长发育,导致免疫力下降、食欲减退和活动能力下降等一系列病理后果。临床表现取决于贫血的程度,轻者不易察觉,严重者可导致心功能不全和循环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儿童贫血症需要临床高度重视,积极预防,早期发现并及时有效诊治。
儿童贫血的判定标准
由于贫血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Hb的下降程度,故临床常以Hb下降作为诊断贫血的主要依据。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系统组织与功能均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故Hb正常范围也随年(月)龄变化而异。
贫血的分类
可能导致儿童贫血的病因很多,营养不良、各种急慢性疾病或造血系统病变均可导致儿童贫血。
骨髓RBC和Hb生成不足可由三类因素所致:
①造血营养物质缺乏:体内缺铁、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等,尤以体内缺铁所导致的缺铁性贫血最为常见;
②原发于骨髓造血系统的疾病,主要是再生障碍性贫血;
③各种疾病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如感染性疾病、慢性肾脏疾病和恶性肿瘤(以白血病为主)等。
RBC破坏过多(溶血)常见溶血性贫血(溶贫)可分为先天遗传性与后天获得性两大类,其中先天性溶贫,常见疾病主要是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和地中海贫血。后天获得性溶贫,主要是自身免疫性溶贫(AIHA)。
RBC丢失过多(出血)慢性失血性疾病,如肠道寄生虫、慢性胃肠道疾病或先天性消化道畸形(例如美克尔憩室等)等长期隐性消化道失血,临床难以察觉,但可表现为顽固的、难以纠正的缺铁性贫血,可作为临床分析的重要线索之一。
下面教教大家中医按摩手法来防治儿童贫血现象。捏积疗法主要是从患儿尾椎下开始,术者将长强穴的皮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着督脉自下而上,推、捏、捻、放、提,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如此循环,方便易行。将捏积疗法的捏积术的推、捏、捻、放、提、揉、按等七种手法介绍如下。
推法:用双手食指的第2、3节的背侧紧贴着患儿施术部位的皮肤自下而上均匀而快速地向前推。运用时应注意,术者双侧食指在向前推动的瞬间,力量不可过猛,如果力量过猛,容易出现滑脱,或划伤患儿的皮肤。
捏法:在推法的基础上,双侧拇指与食指合作,将患儿施术部位的皮肤捏拿起来。捏拿小儿皮肤的高度,婴幼儿应以1厘米左右为宜,学龄儿童应以1.5厘米左右为宜,年长儿应以2厘米左右为宜。运用时应注意术者捏拿皮肤的面积及力量都要适中,捏拿面积过大,力量过重,影响施术的速度,患儿也会感到过度的疼痛;捏拿面积过小,力量过轻,患儿的皮肤容易松脱,且刺激性小,影响疗效。
捻法:在捏拿着患儿施术部位皮肤的基础上,拇指与食指合作,向前捻动患儿的皮肤,移动施术的部位,左右两手交替进行,如果手法娴熟,看上去就像海边的波涛向前滚动。运用时应注意医者左右两手配合要协调,向前捻动时不要偏离督脉,捻动的力量要始终均匀适中,中途不能停顿,也不要松脱,要从督脉的长强穴一直操作到大椎穴。
放法:是上述推、捏、捻3个手法的综合动作后,随着捏拿部位的向前推进,皮肤自然恢复到原状的一种必然结果。这个动作的瞬间掌握得当,就可以使整个推拿过程出现明显的节奏感。
提法:从捏拿患儿脊背第2遍开始的任何一遍中,在患儿督脉两旁的脏腑俞穴处,用双手的拇指与食指合作分别将脏腑俞穴的皮肤,用较重的力量在捏拿的基础上,向后上方用力牵拉一下。目的是通过这个手法,加强对某些背部脏腑俞穴的刺激,用以调整小儿脏腑的功能。运用时应注意的是,提拉力量要因人而异。一般来讲,年龄大、体质强的可重一点;年龄小、体质弱的可轻一点。其力量应以小儿能耐受为宜。这个手法如果运用得当,在重提的过程中可发出清脆的声响。针对脾胃虚弱证,选用了重提脾俞、胃俞用以健脾助纳、提高小儿的消化吸收功能。同时辅以重提肾俞、大椎穴,鼓动全身阳气,推动气血的运行。
揉法和按法:术者在捏拿小儿脊背结束后,用双手的拇指腹部在患儿腰部的肾俞穴处,在原处揉动的动作中,又用拇指适当地向下施以一定的压力,也就是揉中有按,按中有揉。这两个手法在运用时应该注意的是拇指向下按压的力量不可过强,力量过强,患儿会感到异常疼痛。
适应证
年龄0.5岁~12岁的小儿,属于西医缺铁性中医脾胃虚弱证型者。
禁忌证
1、后背有疖肿、外伤或有某些严重的皮肤病而出现背部皮肤病损者;
2、患有某些严重的,操作时由于小儿哭闹,可能加重病情甚或出现意外险情者;
3、患有某些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不全的疾患,或后天中枢神经系统因感染、外伤而出现明显的损伤,表现为明显的智力低下者;4、患有某些出血性疾病者;5、患有某些急性热性病者。
您看此文用·秒,转发只需1秒呦~
正在阅读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