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被漏诊误诊的血液病PGTM案例分享

疾病介绍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Spherocytosis,HS)是一种红细胞膜蛋白缺陷导致的溶血性疾病,外周血涂片可见球形红细胞,临床以贫血、黄疸、肝脾肿大及胆结石为主要表现。HS在世界各地均可发病,北欧和北美地区发病率最高,达1/2,[1,2],我国发病率为1/,[3]。HS也是一种常见的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大约65%患有HS的新生儿,其父母也有HS病史[4,5],其中约75%的HS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约25%的HS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还有部分HS为新生突变[6]。

HS诊断和处理的指南中指出SPTB基因、ANK1基因、SLC4A1基因常见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HS,新型SPTB基因、ANK1基因突变则多见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患者,因此HS的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中国人群有独特的HS突变谱,SPTB基因占45%,ANK1基因占45%、SLC4A1基因占10%,所有突变均为非再现的,但每一个突变对特定家庭成员是独特的,并且对大多数中国人群特异[7]。

致病基因简介

HS的临床表型异质性强,病因主要为红细胞膜骨架蛋白基因突变(红细胞膜骨架蛋白在垂直方向上调节弹性和变形能力的红细胞膜蛋白有带3蛋白、锚蛋白和4.2蛋白;水平方向上包括血影蛋白、蛋白4.1R和肌动蛋白,见图1),其可导致红细胞膜网状结构发生变化进而促使红细胞变为球形,由于球形红细胞变形能力差导致其易被破坏而发生溶血性贫血。

▲正常红细胞膜蛋白结构

HS根据突变基因导致膜蛋白缺陷可分为五种不同的类型[8],如表1所示。

▲表1HS的五种主要疾病类型

SPTB基因[9],位于人染色体14q23.3位置,包含32个外显子。年,Winkelmann等对β-血影蛋白整个编码序列进行了cDNA克隆测序,发现该序列编码一个由个氨基酸组成、分子大小为kD的蛋白质(人类红细胞β-血影蛋白),由3个结构域组成:结构域I,在N端,是一个由个氨基酸组成的区域,与血影蛋白重复基序缺乏相似性,但在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上与α-肌动蛋白()和肌营养不良蛋白()的N端“肌动蛋白结合”域显示出惊人的同源性;结构域II,由17个血影蛋白重复组成;结构域III,在C末端有52个氨基酸残基,不附着在血影蛋白重复基序上。

SPTB基因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编码的β-血影蛋白在保持红细胞膜的稳定性上起重要作用。SPTB基因突变导致血影蛋白β缺陷,促使该蛋白缺失进而引发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临床表现

HS从临床表现到实验室诊断指标均存在异质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诊断时发病年龄跨度大:

从宫内胎儿水肿到80多岁才得到诊断的都有;

2

临床表现:

无症状到严重者危及生命,临床多以贫血、黄疸、脾大多见;

3

阳性家族史:

单纯靠临床表现不易识别,部分患者是新发突变致病;

4

实验室多项检测指标并非总具诊断提示性:

许多检测可用于证实HS的诊断,如酸化甘油裂解试验(AGLT,敏感性95%)、伊红-5-马来酰亚胺结合试验(EMA,敏感性93%)、“粉红试验”(敏感性91%)和渗透脆性试验(孵育后,敏感性91%;新鲜样本,敏感性68%)等;

5

发病率低,HS在中国是罕见病;

6

HS的基因突变谱,不同国家存在差异[7]。

HS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的不同可分为四类,如表2所示[8]。

▲表2HS的常见临床分型

诊断与治疗

HS分子遗传学具有显著的异质性,诊断困难,易漏诊、误诊,需和可出现球形红细胞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G6PD酶缺乏等遗传性溶血性疾病相鉴别,有文献报道儿童HS误诊、漏诊率达到69.2%,更有甚者被长期漏诊、误诊[10]。年欧美HS诊疗指南指出有HS家族史,贫血、黄疸、脾大典型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有球形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增多、MCHC增高的患者无需进一步检查即可诊断。根据HS的诊断和管理指南,当一些临床症状轻微或实验室检查无法明确诊断时,相关基因的分子检测可以被认为是HS诊断的新标准。国内标准尚未纳入基因诊断。全外显子测序(WES)被广泛用于诊断遗传性红细胞膜病[8]。

PGT-M案例分享

1

临床信息:

小林,男,临床诊断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其父母表型正常,非近亲结婚,小林基因检测提示SPTB基因c.+1GA杂合变异,其母亲外周血检出该基因位点低比例杂合变异,疑似存在嵌合。小林与妻子希望借助PGT-M技术阻断致病基因在家族内的传递,生育健康宝宝。

2

遗传

女方:表型未见异常;

男方(患者):表型异常,SPTBchr14:,IVS5:c.+1GAHet,疑似致病变异(PVS1+PM2);

男方母亲:表型未见异常;疑似SPTBchr14:,IVS5:c.+1GAHet嵌合;

男方父亲:表型未见异常

3

基本信息:

变异相关信息

男方为SPTB基因chr14:,IVS5:c.+1GA杂合突变,经Sanger测序验证发现为母源,但其母亲临床表现为正常,母亲疑似存在嵌合。基因诊断报告提示:根据现有证据(PVS1+PM2),该变异为疑似致病性变异。SPTB基因可导致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导致慢性溶血性贫血、黄疸和脾肿大等临床表型。若男方和女方考虑自然生育,可能有50%的可能性同样携带男方变异位点而患病,为避免妊娠遗传病患儿而流产或引产给男女双方带来痛苦,通过充分的知情同意后,夫妇双方选择以避免后代患有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为目的的PGT-M检测。

PGT-M检测及单体型结果详情

1

检测样本:

检测男女双方、男方母亲和父亲,胚胎9个。

2

PGT-M单体型检测(+PGT-A)结果:

注:M0,M1表示女方正常染色体;F0表示男方风险染色体,F1表示男方正常染色体。

3

致病位点(chr14:c.+1GA)高通量测序和Sanger验证结果:

注:Hom表示此突变位点为纯合突变,Het表示此突变位点为杂合突变,Hemi表示此突变位点为半合子突变,Normal表示此位点未检出突变。

4

结果说明:

S-PGD?检测方案实现了所有检测样本1X的目标区域平均测序深度,保障了检测的精准性;同时S-PGD?检测的目标基因变异位点的直接测序检出男方、男方母亲、胚胎1、胚胎7和胚胎8均存在杂合变异位点,针对胚胎进行Sanger验证,证实胚胎1、胚胎7和胚胎8存在杂合变异位点,为致病胚胎,不建议移植。

综合S-PGD?检测考虑,胚胎3、5、6、9未遗传男方的风险染色体且染色体拷贝数无异常,建议优先考虑。

5

临床结果:

最终PGT-M夫妇选择移植胚胎6,正常妊娠,产前诊断结果一致,新生儿出生随访均正常。

5

单体型结果图示:

注:由于篇幅限制,只选取20个SNP位点做结果展示,想查询全部信息,请咨询嘉宝仁和工作人员。

参考文献:

[1]姜敏,鲁洁,钟雁,等.新生儿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ANK1基因新突变一例[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33(1):44-47.

[2]ManciuS,MateiE,TrandafirB.HereditarySpherocytosis-Diagnosis,SurgicalTreatmentandOut


转载请注明:http://www.cmctc.com/pxzz/120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