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
WS/T-输血医学常用术语主要参考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输血学检验(第3版)》,胡丽华主编
抗原:指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体对以下三种抗原的刺激能产?免疫应答:1、同种抗原:是指人类本身不同个体所具有的抗原。如红细胞抗原、白细胞抗原等2、异种抗原:是来?其他种属或微?物的抗原。例如各种微?物、药物类半抗体、动物来源的抗血清等3、?身抗原:是指每?个体本身所具有的抗原。
血型:一般指是指红细胞上的抗原结构。
但广义的血型是血液成分遗传多态性,是人体各种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各种组织细胞)和各种体液成分抗原性差异。
血型系统:
由若干个相应关联的抗原抗体组成的血型体系,称为~。
或:由单个基因座或多个紧密连锁的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所产生的一组抗原。
血型集合:若血型抗原在生化特性、血清学、遗传特性上有关系,但不符合血型系统的标准,则将其归类为血型集合。
红细胞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1、高度特异性:最主要的特点,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相结合,两者的结合要求在空间构型、化学成分上相匹配(抗原决定簇AD与抗体Ig分子的超变区相互适应)
2、可逆性:抗原抗体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解离,解离后其生物学活性不变,称为抗原抗体反应的可逆性。影响抗原抗体复合物生成与解离的因素有抗体亲和力、环境因素(包括pH、温度、孵育时间、反应介质离子强度、抗原抗体比例等)
3、比例性:抗原抗体反应表现出可见的结果,需要适当的浓度与比例。抗原一般是多价的,IgG类抗体为二价,IgM类抗体是五~十价的。若二者比例适当,抗原抗体结合最充分,能够相互交叉聚集形成网格状复合体,反应快而结果明显,称为等价带。
带现象(zonephenomenon):一种抗原-抗体反应的现象。在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中,由于抗体过剩或抗原过剩,抗原与抗体结合但不能形成大的复合物,从而不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现象。抗体过量称为前带,抗原过量称为后带。
4、阶段性:抗原抗体反应分为两个阶段:致敏阶段(抗体与红细胞表面AD特异性结合,可激活补体)、凝集阶段(致敏的红细胞相互连接)。
红细胞抗原抗体反应的主要类型1、凝集反应:红细胞抗体与相应抗原反应,并使红细胞形成凝块,这?过程为凝集反应。
完全抗体(多为IgM)可直接凝集,不完全抗体(多为IgG)多数不能直接发生凝集。2、溶血反应:体外试验溶血表现为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到介质中,呈红色,抗体介导的溶血依赖补体活性。3、中和反应:检测血型物质常?的试验。
比如,将唾液等含有可溶性血型物质的体液与已知抗体的血清混合,若血清抗体效价明显降低或消失,表明该血型物质中和了抗体,间接证明其中含有某些血型物质。
影响红细胞凝集反应主要因素
1、温度:温度对抗原抗体结合影响很?,温度过?使抗原抗体变性,过低则降低?物活性,所以抗原抗体反应需要最适温度。
通常IgM类抗体在低温(4~27℃)反应较强,这类抗体称为冷抗体;IgG类在37℃时活性较?,称为温抗体。
2、离子强度:低离子溶液减少红细胞周围阳电子云,促进带正电荷的抗体与带负电荷的红细胞发生反应。低离子溶液增加了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试验的敏感性
3、pH值:大部分血型抗体在接近生理pH范围凝集效果最好(抗D的最佳pH为7.0)。
4、孵育时间:抗原抗体反应需要?定时间达到平衡,使?低离?溶液可减少孵育时间。?般在盐水介质中,37℃孵育30min可以检出多数具有临床意义的抗体。
ABO血型的遗传及抗原分子结构
ABO血型抗原基因直接编码特异性糖基转移酶(不编码ABH抗原),进而由这些酶合成寡糖性质ABO抗原。
ABO血型基因位于人类9号(9q34.2)染色体,基因编码区有7个外显子,A和B型cDNA有7个核苷酸不同,导致糖基转移酶多肽链上4个氨基酸不同,其中第位和位2个氨基酸确定A或B型特异性;
O型和A型cDNA核苷酸序列基本一致,区别是O型cDNA在位有1个核苷酸(G)缺失,引起读框移位提前形成1个终止密码,肽链合成在位氨基酸终止,产生1条短肽链(没有功能)。
①A基因编码产生N-乙酰基半乳糖胺转移酶,A抗原是N-乙酰基半乳糖;
②B基因编码产生D-半乳糖糖基转移酶,B抗原是D-半乳糖;
③H基因编码产生L-岩藻糖糖基转移酶;H抗原(或H物质)即L-岩藻糖,
④H抗原(基因位于人类19号染色体,19q13.3)是A和B抗原的前体。
⑤O基因编码的转移酶?活性,不能修饰H抗原,因此O型红细胞表?有大量H物质
ABO血型系统受3个等位基因控制:A基因、B基因、O基因。A和B为常染?体显性基因,O是无效的等位基因。
按照孟德尔的分离与自由组合遗传规律,子代可产生AA、AO、BB、BO、AB及OO等6种基因型,但用抗A和抗B血清,则只能检测出A、B、AB和O型4种表现型。
ABO定型实验:
1、正定型:用抗-A及抗-B试剂与被检测细胞反应,检测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A抗原和(或)B抗原,称为~。
2、反定型:用标准A细胞及B细胞与被检血清反应,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抗体(凝集素),称为~。
定型原则以检测到红细胞表面抗原为准,有A抗原者为A型,血清中有抗-B;有B抗原者为B型,血清中有抗-A;A、B抗原均有者为AB型,血清中无抗体;A、B抗原均无者为O型,血清中有抗A、抗B或抗-A,B。
A/B型者的ABO抗体以IgM类为主。机体内各种分泌液和体液中的ABO抗体多为IgA类抗体。O型者的抗-A,B以IgG类抗体为主,可以通过胎盘。
抗-A,B不是抗-A与抗-B的混合物,试验提示它识别的是A抗原和B抗原上共同的表位。
1.严格标记,防止混淆。切不可将姓名、标本、血型等搞错,要求正、反定型结果一致。
2.观察结果、登记、出报告均应仔细查对
3.滴管、试管应清洁干燥,各吸管不能混用,避免溶血及相互污染
4.观察时,应该先肉眼观察,不确定则用显微镜低倍镜观察有无凝集。防止出现冷凝集或者某些疾病干扰引起的假凝集。
正反定型不一致
1、多数是技术和操作问题,常见情况有
①试剂/器材不清洁
②错加和(或)漏加标本和(或)试剂
③试剂污染/失效
④细胞与血清的比例不合适
⑤阳性反应产生溶血现象,未能识别,导致错误
⑥结果记录或判断错误
⑦离心过度或不足
2、受血者红细胞或血清本身的问题
交叉配血试验:是输血前必须做的红细胞系统的配合性试验,以确定受者或供者血液没有可测的不相配合的抗原和抗体成分,试验包括主侧和次侧配血。
1、主侧:是受血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的反应,检测患者体内是否存在针对供者红细胞抗体。
2、次侧:是受血者红细胞和供血者血清的反应,检测供者血液中是否有针对患者红细胞的抗体。
3、自身对照:患者红细胞与自身血清反应,以排除自身抗体等干扰因素影响实验判读。
观察是否出现凝集或溶血,只有均不凝集或溶血才能输血,否则应进一步查找原因。交叉配血试验均应在37℃孵育。除了盐水介质法外,还有酶法、抗球蛋白配血法、凝聚胺配血法及凝胶配血法。
先观察上层有无溶血,再倾斜试管轻轻摇动,观察底层有无凝集,必须用显微镜观察,两管既没有凝集也没有溶血,方可输血。
:
1.严格查对,切不可将受血者、献血者姓名、标本、血型等搞错。
2.观察结果、登记、出报告均应仔细查对。
3.吸管、试管应清洁干燥,各吸管不能混用,避免溶血及相互污染。
4.交叉配血时主侧、次侧一定要分清。
①用于交叉配血的病人(受血者)血液标本应该是抽取的新鲜血,供血者的标本是刚从血袋剪下来的原已加热封闭两端小管中的血液。
②用试管法作交叉配血试验,不能用玻片法。
③用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去除血浆,预防纤维凝块的形成。
④配血管中发生溶血现象,表明有抗原抗体反应同时还有补体参与,是配血不和的严重情况。
⑤盐水配血阴性但有反复输血史或妊娠史的受血者,应加检查IgG血型抗体的交叉配血试验。
⑥为确保输血安全,应输同型血。
①进一步验证受血者与供血者血型鉴定是否正确,发现ABO血型的不规则抗体以及ABO血型以外的配血不和,以避免血型鉴定错误而导致的输血后严重溶血反应。
②若受血者一次输血超过~ml时,除了做受血者与供血者之间的交叉配血外,还应作供血者之间的交叉配血,以防止供血者相互间血型不合及不完全抗体的存在,保证输血的安全。
①红细胞缗钱状的形成: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霍奇金病;
②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不相容,显示有同种抗体;
③在室温反应中显示有自身抗体;
④抗体筛选阴性和交叉配血结果阳性;
⑤离心力不当,造成假阴性和假阳性;
⑥水浴箱温度不正确;
⑦红细胞洗涤不当;
⑧血清中补体存在而致溶血。
抗体效价测定(antibodytitration):是测定血清中抗体浓度的半定量方法。对待检血浆或血清进行连续倍比稀释,以肉眼可见凝集的最高稀释倍数的倒数来表示效价。
凝集抑制试验?类血型抗原除存在于细胞膜上,部分还以游离形式存在于?浆、唾液等体液中,称为可溶性血型物质,如ABH、Lewis等。这些可溶性血型物质与对应的?型抗体结合,可中和该抗体,使该抗体凝集对应红细胞的能力受到抑制,称为凝集抑制。凝集抑制试验主要应用于鉴定存在于体液中的可溶性血型物质,利用这些血型物质可以结合相应抗体的性质,再?红细胞检测抗体是否被中和,以显示相应?型物质的存在。
唾液定型:ABH抗原不仅存在于红细胞膜上,还程度不同地存在于很多其他体液当中,其中以唾液含量最多,这些血型物质都是是半抗原,并且是水溶性的。凡是唾液中有血型物质的为分泌型,否则为非分泌型。
临床应用:
①通过测定唾液中的血型物质,辅助鉴定血型;
②中和ABO血型系统中的“天然抗体”,有助于检查免疫性抗体;
③通过检查羊水中的血型物质,可预测胎儿ABO血型等。
红细胞血型抗原的生物功能
1、膜转运蛋白,
2、受体及粘附分子,
3、补体调节糖蛋白,
4、酶活性,
5、维持红细胞的完整性,
6、构成细胞外糖链基质,
7、血型抗原多态性方面的意义。
红细胞血型抗体的分类
1、“天然抗体”(无可察觉的抗原刺激而形成的抗体,多为IgM),
2、免疫抗体(由可查知的抗原刺激而产生的抗体,多为IgG),
3、规则抗体:ABO系统内的抗体,即抗-A,抗-B,
4、不规则抗体:也称意外抗体,是指ABO血型系统,也就是抗-A、抗-B以外的红细胞抗体(包含7和8),它不符合兰茨泰纳规律,
筛查方法:盐水介质法、聚凝胺法、抗人球蛋白试验、酶法、微柱凝胶卡式检测法(具体内容会在后面论述)。
5、完全抗体(在盐水介质中能凝集红细胞,多为IgM),
6、不完全抗体(能使红细胞致敏,但在盐水中不能凝集之),
7、同种抗体(针对患者所缺的抗原产生的抗体),
8、自身抗体(针对自身抗原而产生的抗体),
9、外源凝集素(动植物体内凝集人红细胞的凝集素)。
亚型:亚型是指虽属同一血型抗原,但抗原结构/性质或抗原表位数有一定差异的血型。
A、B血型均有亚型,最主要A亚型的是A1、A2亚型,占全部A型血的99.9%,
由于A抗原中存在A1、A2亚型,故AB血型中也有A1B、A2B两个亚型。我国A、AB血型者中以A1、A1B亚型为主,A2、A2B亚型在A与AB型中仅占1%。
A亚型最主要的血清学特征是红细胞抗原数量减少,红细胞与试剂血清表现为若凝集或不凝集,与抗-H反应较强,某些人血清中有抗-A1.
A1与A2共遗传时,表型为A1,A2则被隐蔽;A2人血清中约1~8%存在抗A1抗体,A2B人中22~35存在抗A1抗体。
1、获得性B:指A型个体的红细胞和抗-B试剂出现弱凝集,但血清中有正常抗-B,该抗-B不与自身红细胞凝集。若在血型鉴定中不重视反定型,又未能严格交叉配血,会发生严重溶血性输血反应。
一般见于肠梗阻患者,肠道细菌入血后其脱乙酰基酶使A抗原表位N-乙酰半乳糖胺脱乙酰基,成为半乳糖胺,类似于B抗原表位D-半乳糖,与抗-B试剂出现弱凝集。
2、顺式AB:非常少见,由于基因突变,产生一种嵌合酶,它既能合成A抗原,又能合成B抗原。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