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蓬镇宣传片
田蓬镇人民政府关于
夏秋季食品安全和农村集体聚餐预警的通告
为进一步做好食品安全保障工作,防范和减少食物中毒事件发生,保障广大人民群众饮食和生命安全,现就夏秋季食品安全和农村集体聚餐预警通告如下:一、预防野生菌中毒当前已进入野生菌生长季,误食野生菌中毒会导致剧烈恶心、呕吐、腹痛,出现烦躁、幻视、幻听等症状。中毒严重将可能引发急性肝肾功能衰竭或导致休克甚至死亡的肝坏死和溶血性中毒,对人体损害极大。(一)不要随意采摘、出售、购买食用自己不熟悉的野生菌,尤其是颜色鲜艳或霉变的野生菌。(二)烹调加工野生菌时,不要凉拌食用,不要多品种混合加工,加工时要炒熟煮透后再食用。食用野生菌时最好不要饮酒,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所含某些成分会与酒中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从而引发中毒。(三)学校食堂(含托幼机构)、单位食堂、建筑工地食堂、旅游景区供餐单位、养老机构食堂、医院食堂、婚丧嫁娶和会议集体用餐等群体性聚餐,严禁加工食用野生菌类,防止引发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四)餐饮经营单位要严格把好食用野生菌采购关,建立和掌握野生菌中毒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严格执行先用沸水煮漂等安全的烹调加工方法,并留样备查,确保消费者食用安全。(五)食用野生菌后,如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症状,应当立即采取简易催吐方式,尽早拨打急救电话求救,医院就诊。(六)农村基层医疗机构要在野生菌上市前提前做好野生菌中毒应急救治的各项准备工作。(七)各村委会、各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手机、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宣传正确鉴别和食用野生菌的知识和方法。(八)各村委会要严格执行《云南省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规范(试行)》规定,严禁农村集体聚餐加工食用野生菌(包括野生菌干制品),防止群体性野生菌中毒事件发生。(九)各村委会、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应急防范,及时处置各类食品安全事故。对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控制,及时报告和互通信息,加强协作和应急处置,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安全。二、预防吊桨粑中毒吊浆粑在制作过程中通常用玉米、糯米、六谷米等各种食粮放于水中浸泡1—2天,夏秋季节气温高、湿度大,农村卫生条件普遍较差,吊浆面中的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米酵菌酸)会污染酵米面(吊浆粑),并大量生长繁殖,食用后易发生吊浆粑中毒。发生吊浆粑中毒后,发病急,出现上腹不适、恶心、呕吐、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等,主要损坏人的肝、肾、心,脑等重要器官,并且发展迅速,病情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病死率高达40~%,至今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家庭制备发酵谷类食品时要勤换水,保持卫生,保证食物无异味产生,制作好的玉米面要存放于通风干燥的地方,避免受潮,存放时间也不能过长,最好的预防措施是不制作、不食用酵米面吊浆粑。发生吊桨粑中毒后,要立即用手法或药物催吐,催吐后口服活性炭,医院治疗,救治越及时,越能及早挽救患者生命。由于此病潜伏期长,因此凡与患者吃过同种食物的人,不论是否发病,医院观察、治疗。三、预防四季豆中毒四季豆又名扁豆、云豆、刀豆、梅豆等,含有红细胞凝集素、皂素等天然毒素,加热不透易引起中毒,中毒后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症状。充分加热使之彻底熟透可以破坏其中所含的毒素。因此尽量不购买食用无雨季节的四季豆,烹饪时必须烧熟煮透,不爆炒食用。发生中毒症状后应少量多次饮用糖开水、浓茶水或牛奶,采取简易催医院治疗。严禁学校、建筑工地等集体用餐食堂,宴席承办单位、农村自办宴席等加工食用四季豆,预防发生群体性食品中毒事件。四、预防发芽马铃薯(土豆)中毒马铃薯中含有一种叫“龙葵碱”的毒素,一般成熟马铃薯的龙葵碱含量很少,不会引起中毒。但皮肉青紫发绿不成熟或发芽的马铃薯中,尤其在发芽的部位毒素含量高,吃了就容易引起中毒。表现为咽喉发痒、胸口发热疼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中毒后应立即用浓茶或1:高锰酸钾溶液催吐洗胃;轻度中毒可多饮糖盐水补充水分,并适当饮用食醋水中和茄碱,剧烈呕吐、腹痛者,可给予阿托品0.3~0.5毫克,肌肉注射;医院抢救。严禁餐饮业,学校、建筑工地等集体用餐食堂,宴席承办单位、农村自办宴席等食用发芽的、皮肉青紫的马铃薯。五、预防霉变甘蔗中毒甘蔗存储不当容易霉变并产生有毒物质3-硝基丙酸,误食霉变甘蔗可能导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并伴有头疼、头晕、眼黑和复视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阵发性抽搐、凝视、瞳孔散大、昏迷甚至死亡,长期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水肿,豆状核缺血软化等病变。食用甘蔗应注意观察是否发生霉变,误食发生中毒症状时要立即催吐、导泻或洗胃,呼吸困难者吸氧,医院救治。六、预防散装白酒中毒农村散装销售白酒由于制作卫生条件差,酿造工艺不规范,使用非食品原料勾调白酒,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原因,导致白酒中甲醇含量超标,误食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眼部损伤及代谢性酸中毒,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乏力、步态不稳、嗜睡等。严重者可导致意识朦胧、瞻妄、癫痫样抽搐、昏迷甚至死亡。农村散装白酒生产经营者要按照《云南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办法》有关要求登记办证,规范生产场所达到要求。严禁使用非食品原料勾调白酒,严禁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违规行为。消费者选购白酒时,要到正规的有信誉的商店购买,谨慎购买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自酿白酒。购买时查看包装上的生产日期、厂名厂址是否相符,瓶身是否光洁,柏贴纸外的标注与外包装是否相符,白酒瓶底上标注的厂名或商标与包装上的文字是否存在差异;不购买包装标志不全或流动摊贩上门兜售的散酒。注意索要票证,避免购买伪劣的散装白酒。饮用前要观察酒内有无杂质。如饮用散装白酒后出现头痛、呕吐、步态不稳、意识混乱等症状时,医院就诊。七、预防亚硝酸盐中毒腌制的酸菜、咸菜亚硝酸盐含量会随着气温升高增加,一次性食用过多或已变黏的酸菜或咸菜,容易引发亚硝酸盐中毒。误食亚硝酸盐后通常会出现胸闷憋气、紫绀的症状(指皮肤粘膜呈暗紫色的现象),摄入过多会有致癌的危险。一旦发生中毒要立即抢救,迅速灌肠、洗胃、导泻,让中毒者大量饮水,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将患者置于空气新鲜、通风良好的环境中。各餐饮单位、集体(学校、工地)食堂、熟食加工等单位,要加强内部管理,从正规商场、超市购买食盐,并注意包装标识,严禁购买、贮存、使用亚硝酸盐。八、预防毒性药材中毒乌头碱类药物如草乌、附片等,均含有乌头类生物碱,对心脏毒性大,用量过大可导致心肌麻痹而死亡。严禁各类食堂、餐饮服务单位和各类群体宴请聚餐加工食用草乌、附子、附片等有毒中药材自行配制的药酒及其他食品;严禁家庭、个人擅自加工食用草乌、附子、附片等有毒中药材。九、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监管(一)各级各类学校要切实履行好食品安全第一责任的责任,要做好食品原料采购索证索票和验收查验工作,严禁“三无食品”(无生产许可证、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过期食品、霉变食品、假冒伪劣食品进入学校食堂。无冷冻、冷藏设施的学校食堂,蔬菜、肉、禽类等原材料要当天采购当天加工食用,隔夜饭菜一律不得再加工给学生食用。有冷冻、冷藏设备的学校食堂,要注意日常维护保养,保证其正常运转,确保贮存食品质量安全。(二)严禁购买未超过休药期的蔬菜,由于有些蔬菜病虫害大,菜农使用农药的频率高,采购蔬菜时要确认休药期已过的才能购买,避免采购农残超标的蔬菜。蔬菜清洗后要用清水再浸泡15分钟以上,降低蔬菜表面的农药残留量。(三)食物加工操作要规范,防止生熟交叉污染。食物要烧熟煮透。熟食常温下保存时间不超过2小时,禁止供应冷荤凉菜。餐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要清洗消毒。(四)严禁学校食堂加工制作四季豆、豆角、油豆、野生菌、鲜黄花菜、发芽马铃薯等高危菜肴供给学生食用。(五)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要做好学校食堂餐饮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定期对学校食堂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健康体检,每天对从业人员进行晨检,防止患伤寒、痢疾、化脓性皮肤病的从业人员带病上岗。学校食堂内外环境要清洁整齐,做好防蝇、防虫、防鼠、防尘、防腐工作,预防食物被污染。督促学校食堂做好每餐菜肴留样和留样记录。(六)一旦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应立即启动校园食物中毒应急处置机制,并立即向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市场监管行政部门、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同时封存当餐所用原材料、剩余饭菜、留样菜肴、加工使用的容器和设备设施等,以备有关部门进行现场调查,查处食物中毒事件。十、加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各村委会要加强农村家庭自办宴席的监管,根据省州县疫情防控和《农村自办宴席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的要求,指导群众科学烹调、合理膳食、节俭办席,强化宴席食品卫生督查,防止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农村集体聚餐举办者和承办者对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负主体责任。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开展食品安全自查,主动接受、积极配合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等相关人员指导,落实食品安全保障措施,认真落实食品采购、运输和贮存要求,规范加工制作过程。(一)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控制群体性聚餐的人数和规模,对加工经营场所按规定清洗消毒,食品加工人员必须戴口罩作业。(二)严格落实聚餐承办者(举办者)报告备案制度。聚餐举办者在举办聚餐前10个工作日内应向所在地村委会申报,并填写《云南省农村集体聚餐申报备案登记表》和签订《云南省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承诺书》,就餐人数人以上的由村委会将材料交到市场监督管理所审批备案。(三)规范加工场所布局及卫生环境。聚餐加工场所应远离垃圾堆、禽畜圈养地及其它污染源25米以上,要有防蝇、防尘设施,并保持良好的清洁卫生,不得有鸡、鸭、猪、狗、猫等家禽家畜进入。鼓励农村集体聚餐进入固定场所经营并持续改善餐饮加工场所卫生环境和条件。(四)严格落实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要求。承办聚餐的厨师及雇(帮)工人员应持有有效健康证明,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严禁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操作时要穿戴好工作衣帽。(五)严格菜品加工制作食品安全管理。聚餐制作加工过程中应当检查待加工食品及食品原料,不得加工使用腐败变质、霉变生虫、有毒有害、病死毒死禽畜肉及鱼类、超过保质期及其他感观性状异常的食品和原料。不得加工制作(食用)野生菌、发芽土豆、四季豆等容易引发食物中毒的食品;不得提供和加工制作草乌、附片、河豚鱼等毒性风险食品。不得使用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不提倡提供食用冷(凉)菜和外购的散装直接入口熟食制品。需加热的食品应烧熟煮透,加工时食品中心温度应不低于70℃;烹调后至食用超过2小时的食品,应当在高于60℃或低于10℃的条件下存放,并注意防尘、防蝇,不提倡食用隔夜饭菜。动物性、植物性和水产品必须分类清洗分类切配,餐用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应洗净消毒,做到分类使用、生熟分开,严防交叉污染。(六)严格食品原料采购。采购食品原料要选择证照齐全的商户,索要票据并善保存。不得采购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杂掺假或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严禁采购、贮存、使用亚硝酸盐加工食品。(七)严禁餐饮浪费。上桌菜量应以够吃为准,防止大量过剩造成浪费。(八)落实“公筷公勺”行动。在农村集体聚餐场所广泛推行“一菜一筷、一汤一勺”要求,引导就餐人员自觉养成文明用餐行为习惯。(九)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措施。聚餐人员就餐后如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聚餐举办医院就诊,并立即报告当地村委会或政府,同时做好现场保护。十一、健全监测体系,保证信息畅通各村委会、各有关部门要健全监测体系,严格中毒事件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多种形式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强化食品安全宣传,提高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饮食卫生意识。要及时报告和公布食品安全信息;加强协作,增强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防范、处置能力。来源:田蓬镇人民政府
编辑:韦芳
审签:冯明翠
田蓬发布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