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应当无毒、无害,符合应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在食品安全中,因吃东西而随食物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是常见的造成食品不安全事件。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信息显示,全球每年发生食源性疾病病例高达10亿。
造成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有:
生物性的因素:吃了被细菌(像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等)、真菌以及毒素(像黄曲霉毒素、展青霉等)、病毒和立克次体、寄生虫(像蛔虫、绦虫等)、有毒动物及其毒素(像河豚鱼、某些贝类中的石房蛤毒素等)、和有毒植物及其毒素(像木薯、鲜黄花菜等)污染的食物;
食用了被化学性物质(如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污染的食物,食品生产经营者违法行为导致的食品污染(如非法添加,滥用食品添加剂)等;
还有最近争论不休的日本核污染废水海洋排放的问题,如果一旦排放,会对海洋生物及周围环境造成放射性污染。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怎么做,才能保证食品安全呢?
在家庭生活中,要做到熟、净、鲜:
熟就是在食品加工、存放过程中要做到生、熟食品分开;食物要烧熟煮透;切过生食的刀具不能直接去切熟食品;盛放过生食品的容器不能直接再盛放熟食品,避免生熟食品直接或间接接触;冰箱保存食物,也要注意生熟分开,熟食品要加盖储存。
净就是指生吃的蔬菜水果要清洗干净,减少水果、蔬菜表面滋生的微生物;另外,蔬菜水果在种植过程中还要施用农家肥、化肥等,可能有细菌、寄生虫卵、农药残留等附着在表皮。
鲜就是指不吃过期变质的食物。购买预包装食品时,要查看生产厂家的名称、地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信息,不购买标识不全的食品。家中的剩菜、剩饭如颜色改变、出现霉点、变酸变馊等,必须处理掉,不要再食用。
普通消费者在饮食消费过程中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呢?
一方面要提高鉴别能力,要多了解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在感官鉴别食品时,学会察“颜”观“色”。
一看,食品是否有异常的颜色,纯天然的食品它本身色泽往往不会很光鲜亮丽;
二闻,食品有没有特殊的味道,一般食品都有自己的正常气味,如闻到霉臭味、酸败味或其他化学异味,那就要谨慎购买;
三摸,手摸一摸有无异常,比如不新鲜的猪肉弹性会下降、易碎的腐竹质量就比较好等。
平时尽量不吃生食、不喝生水,不到无证无照摊点上购买食品,外出就餐应选择证照齐全、信誉等级较高、环境整洁的餐饮单位。
另一方面要提高维权意识,学会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怀疑自己买到了不合格的食品,应保留好相关证据,及时向所在地的食品监管部门举报。
消费者万一碰到不法行为侵害了自身的食品安全权益,该如何维权?
现行监管体制下,从农田到餐桌主要涉及农业农村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
农业农村部门负责食用农产品从种植、养殖环节到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者生产加工企业的监管,以及畜禽屠宰环节、生鲜乳收购环节质量安全和农药兽药的监督管理。
市场监管部门负责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环节以及保健食品等领域的监管。
此外,公安部门负责打击食品安全犯罪,卫生健康部门负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食源性疾病救治,海关负责进出口食品监管等。
从田头到餐桌,市民如果遇到食品安全问题,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职能部门,也可以拨打温州市市长热线进行统一处理。
温州市市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