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抗生素,大家都知道,我们平时的感冒、发炎吃的不少药都是抗生素。阿莫西林、头孢、罗红霉素、盐酸左氧氟沙星等都是抗生素。医院,上到七旬老人,下到三岁小孩儿,便是人手一个吊瓶,抗生素在一点点流入他们体内。
这些药一定有用吗?
不一定!
抗生素只对细菌有用
而这些情况就得斟酌了
热
点
新
闻
年10月10日,宁夏医院一位贫血患儿的血液标本。该患儿为6岁男童,于9月28日晚因发热,自行口服头孢类药物1次,29日在小区附近诊所静脉滴注国产头孢曲松钠、利巴韦林后未见好转并出现呕吐,30医院继续行头孢曲松类药物静脉输注至8日,病情依旧不缓解,9日换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输注,发现患儿出现胸闷、乏力,查血红蛋白降低(7g/L),医院,采集患儿血液送中心血型参比实验室进行原因查找。这到底是怎么了?
接到血液样本后,实验室人员开始对患儿的血液进行相关检测。通过检查发现患儿红细胞上附着有抗体,这引起了工作人员的重视,难道问题就出在这里?
为了进一步弄清楚病因,结合临床提供的病史、输血史及用药史,排除了患儿自身免疫及同种抗体导致的血红蛋白下降,医院送检患儿曾经使用过的抗生素及同类药物做药敏实验,从而协助临床确定病因。
通过对送检的头孢哌酮钠、头孢他啶、头孢硫脒、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替卡西林钠克拉维酸钾、头孢曲松钠6种抗生素药敏实验发现,通过处理的患儿红细胞与头孢曲松类药物反应为阳性,其它药物反应均为阴性,而患儿正好曾有输注该类抗生素的用药史,因此高度怀疑患儿后期血红蛋白降低与使用头孢曲松钠有关。此类抗生素可作为一种类抗体附着于红细胞上,从而破坏患者红细胞导致血红蛋白降低、胆红素升高,这就是一种由药物诱导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药物诱导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少见的并发症,临床表现多样,不易及时发现,虽然发生的几率低,但严重者可导致急性溶血、急性肾衰竭甚至致命。曾有报道1名患者因其肺部感染使用头孢曲松钠后,出现腰酸背痛、酱油尿症状,诊断急性药物性溶血,经大量补液、碱化尿液及大剂量激素等抢救,终不治而亡。
尽管如此,该病一旦被证实,及早停用该药物的使用,病情是可以逐步缓解。文中所述患儿经证实后停药,3天后回访,一切生命体征恢复正常。
头孢曲松钠属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具有抗菌活性强、毒性低、品种多及使用范围广而被临床广泛应用,但其出现的免疫性溶血性反应常常会被忽视,因此对长时间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用药后出现不明原因的血红蛋白下降和胆红素升高等情况,引起高度重视,应考虑药物抗体引起的免疫溶血反应。
温馨提示:如果您在服用抗生素几天仍不见好转,请及时入院查明原因,以免耽误病情,延误诊治!
血型参比室邵峰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