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体的形态结构如图所示:
外形结构:
1小触角2大触角(触须)
3剑额4头胸甲
5腹节6尾节
7尾肢(尾扇)8颚足
9步足(泳足)10腹肢
内部构造:
1小触角2大触角(触须)
3复眼4肝胰腺(消化腺)
5胃6心脏7肌肉
8肠(消化道)9尾节
10尾肢(尾扇)11步足
12泳足13鳃
对虾的病变将在虾体体表和内脏上有所反映,如大触角(触须)、尾肢(尾扇)、泳足、肠(消化道)、肝胰腺和鳃,是容易病变的部位,如变红、水肿、肠道异常、溃疡等,在养殖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观察,以便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大触角(触须)、尾肢(尾扇)变红是感染的初期征兆,此时采取预防措施,将显著降低养殖成本。若出现严重病变,如空胃、肝胰腺坏死、白斑,甚至死虾,才开始治疗,难度就很大,代价非常高。
爆发性虾病的特点以及如何预防:
人工养殖的超负荷运作,环境生态的恶化,病原链的蓄积和交叉转移,养殖管理、防控理论和新药研发落后于养殖的快速发展,引发了爆发性虾病。
1、虾病十年一个周期。
年爆发白斑综合症,年进一步攀升。
2、年推出一激三毒理论:强应激,菌毒,藻毒,病毒。
年出现无处不在的白色菌落,毒性极强。
年下半年发现病原菌:荧光菌。
第二轮虾病主要以细菌病为主,对虾感染开始于后盲囊。
3、年孢子虫病又来了。
4、了解虾体的构造,注意发病的重点部位,及时做好预防和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