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血白蛋白和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治疗新生儿溶血的临床效果
论文作者
苏学艳
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
关键词:新生儿溶血;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总胆红素;黄疸
摘要目的:探讨人血白蛋白和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治疗新生儿溶血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年4月至年4月本院收治的例溶血新生儿进行药物治疗,根据治疗药物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保持水电解质平衡,供给足够能量,维持体温正常,改善循环功能),试验组行人血白蛋白(注射5g,直到血清白蛋白含量恢复正常)及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1g·kg-1,于4~6h静脉滴注,用1次即可)结合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治疗前和治疗3d后总胆红素含量,以及治疗1个月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黄疸消退的时间。
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96.9%)明显高于对照组(7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3d后的总胆红素含量、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与治疗前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患儿治疗后的总胆红素含量、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黄疸消退时间为(4.1±0.9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6.9±0.8)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将人血白蛋白和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应用于新生儿溶血可有效地改善患儿的总胆红素含量、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缩短黄疸消退时间。
溶血新生儿的身体状况不一样,溶血发生的轻重也不一样,这种差异主要与抗原性的强弱、个体的免疫反应、胎儿的代偿能力和产前的干预措施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胎儿水肿、黄疸、贫血、肝脾肿大、胆红素脑病等,病情严重会对患儿的生命造成较大的危险,因此发生溶血后要及时治疗。对新生儿溶血多采用光疗、药物治疗、换血等方法,药物治疗中比较常用的药物是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锡原卟啉和锡中卟啉等。对该病的药物治疗中研究得比较多的是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而将人血白蛋白用于该病的研究未见相关的报道。本研究将人血白蛋白和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用于新生儿溶血的治疗,从而确定其临床效果。
▲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合引起新生儿免疫性溶血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对年4月至年4月本院收治的例溶血新生儿进行药物治疗,纳入标准:高胆红素血症,不同程度的贫血水肿,并有不同程度肝、脾肿大。排除其他严重器官的疾病。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患儿64例,男35例,女29例;早产儿35例,足月儿29例;出生时体质量~g,平均(.8±.3)g;总胆红素浓度(.6±12.6)μmol·L-1。对照组患儿64例,男34例,女30例;早产儿34例,足月儿30例;出生时体质量~g,平均(.8±.3)g;总胆红素浓度(.7±15.4)μmol·L-1。两组患儿在基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对患儿进行常规治疗,包括保持水电解质平衡,供给足够能量,维持体温正常,改善循环功能。
试验组:对患儿进行人血白蛋白与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治疗。人血白蛋白(瑞士杰特贝林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进口药品注册证号S)5~10g,根据患儿的年龄及体质量进行调节,直至水肿消失,血清白蛋白含量恢复正常为止;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国药准字S70081)1g·kg-1,于4~6h静脉滴注,用1次即可。治疗3d后对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进行评价,治疗1个月后对患儿进行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瑞士杰特贝林
人血白蛋白
1.3评价指标
1.3.1治疗效果的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2d后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含量下降80%;治疗3个月后患儿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恢复到正常范围;3d内黄疸完全消失。
有效:治疗4d后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下降50%~80%;治疗3个月后患儿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恢复到正常范围;黄疸情况显著好转。
无效:治疗后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下降30%;治疗3个月后患儿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恢复比较慢;黄疸消退的速度缓慢,大于7d。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
▲上生所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
1.3.2其他指标血清总胆红素含量、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采用迈瑞生化分析仪(全自动mindrayBS-E/生化分析仪)分析。血清总胆红素浓度的正常值为1.71~17.1μmol·L-1;红细胞计数的正常值为(6.0~7.0)×L-1;血红蛋白含量的正常值为~g·L-1。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统计软件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构成比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两组患儿临床效果的比较见表1,试验组的总有效率(96.9%)明显高于对照组(7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P<0.05)。
2.2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总胆红素含量、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的比较
见表2。两组治疗3d的总胆红素含量、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治疗后的总胆红素含量、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的比较
试验组黄疸出现时间为[(1.5±0.3)d],与对照组的[(1.6±0.9)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P>0.05);试验组的黄疸消退时间[(4.1±0.9)d]明显短于对照组[(6.9±0.8)d](t=5.,P<0.05)。
3讨论新生儿溶血多发生于出生不久的婴儿,患儿主要表现为高胆红素、贫血等症状。如果新生儿患病后不及时处理就会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黄疸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而且患儿可在较短时间内发生。患儿病情比较严重时会发生贫血、水肿、肝脾肿大等并发症。新生儿患病后由于其他因素会使体内的红细胞发生明显变化,从而使体内的胆红素不断增加。血清中的胆红素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就会导致其含量急剧上升,患儿皮肤变黄。胆红素增加会损伤到患儿的神经系统,如侵害到新生儿大脑的神经系统,不及时治疗会发生严重的并发症乃至死亡情况。因此在新生儿溶血治疗中一定要避免胆红素的生成,临床上多采用免疫蛋白类药物控制胆红素的含量,将其降低到一个比较安全的范围。
▲血红蛋白含量的正常值为~g·L-1
临床上使用比较多的改善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方法有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治疗、换血疗法、人血白蛋白治疗、蓝光治疗等辅助治疗。其中人血白蛋白可增强患儿的免疫力,避免患儿体内发生溶血,明显降低溶血病的发病程度。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是来自大量供体血浆中分离制成的人血免疫球蛋白,当其进入患儿血液后,可迅速与体内的巨噬细胞表面的Fc-IgG受体结合,阻止其与IgG红细胞结合,从而减少红细胞的溶血、死亡,延缓体内溶血反应发生,降低血清的胆红素水平。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可很好地控制患儿的胆红素
因此将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和人血白蛋白用于新生儿溶血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胆红素水平,减少患儿的生命危险。肖长水报道,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治疗新生儿溶血后患儿的胆红素含量明显降低,而且黄疸在5d内消失。采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可很好地控制患儿的胆红素,缓解患儿的症状。本研究的结果也显示,采用人血白蛋白和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可有效地改善患儿的症状,治疗3d后患儿的总胆红素浓度降低到(.3±14.3)μmol·L-1,而且治疗1个月患儿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也得明显改善;黄疸在4d内消失。本研究的结果和其他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可见将人血白蛋白和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用于新生儿溶血的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的症状,防止患儿的黄疸的发生。
综上所述,将人血白蛋白和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应用于新生儿溶血可有效改善患儿的总胆红素含量、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缩短黄疸消退时间。
本文由兰璟生物整理报道
内容来源:现代医学
原标题:人血白蛋白和人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