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RBC的Hb、网织RBC、MCV、MCH、MCHC及RBC体积分布宽度(RDW)是判定贫血类型重要依据:
(1)Hb/RBC比值:正常人:Hb/RBC比值为3gHb/L=万RBC/μL即3:1。AA、溶血性贫血及继发性贫血等属此类。3:1者即为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3:1者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网织RBC是新生的RBC,可反映造血机能的好坏。正常情况下为0.5~1.0%,代偿性反应者多5%。其网织RBC内嗜碱性网织增多,代偿性功能减低者,低于正常水平。多见于AA,但有不典型AA(1/4)患者可有网织RBC增高。网织RBC计数0个RBC中有多少网织RBC,以其%数表示,是一个比值数,不是绝对值。精确应计算绝对值或用流式细胞仪计数更为确切。
(3)MCV、MCH、MCHC反映RBC病理变化,可将贫血分为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即小细胞性正常色素性贫血)
2、RBC形态学在检验中易被忽视,观察RBC形态,一般以外周血涂片较为可靠。
RBC形态与排列(如重叠、缗钱状)与涂片技术、涂片部位及厚薄有很大关系。这点在镜检时应予注意。即是合格涂片,RBC形态依然与涂片部位及厚薄等多种因素有关:如取涂片中心区域,RBC中心淡染,多1/3细胞面积大小。取自涂片薄处或尾部,RBC形态误给人以“球形”,失去双凹盘形,中心淡染消失,所谓类球形改变;—取厚片或制片干燥过慢,RBC未摊开,收缩变形,甚至出现人工中心染色过淡等;取厚片RBC则重叠堆积,呈假“缗钱状”,不便查清形态;玻片不清洁,油脂过多或骨髓脂肪过多,制片干燥不快,RBC则会形成人工的中心淡染区或空白区。
3、RBC形态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红细胞为直径7.2~7.6mm,厚度2mm圆盘状,两面凹陷,中央较薄,着色较浅,在涂片中形态基本一致。
●正常RBC在体内能经受通过微血管的严重变形而不受损害。在高度粘稠血液中的RBC变成椭圆形,红细胞膜围绕着所含Hb旋转,像坦克的踏板(Tread)。脾脏可筛选缺乏弹性红细胞、红细胞异常变形或丧失弹性红细胞,加强对这些红细胞的清除。
●在贫血或有关疾病时红细胞可出现异常,往往一张较满意的血片,观察红细胞形态,对贫血的性质确定和某些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贫血在红细胞形态中主要表现个体及群体大小、形状、血红蛋白浓度的差异。
(1)大小不等(Anisocytosis)及形态异常(Poikilocytos
is),由于骨髓红系代偿性增生旺盛,而产生大小不等的红细胞及形态多样化异常,常见有:
①红细胞显著大小不等及形态异常如梨形、铃形、少数卵圆形,常见于严重性贫血(包括继发性贫血)及溶血性贫血。
②红细胞个体小,大小不等,一般形态异常及中心染色过浅,见于缺铁贫、VitB6缺乏及慢性失血性贫血等。
③红细胞个体小,大小不等,异形,中心染色过浅,出现靶形及小红细胞,多为地中海贫血及某些Hb病。④红细胞个体普遍增大,并呈大小不等,色素浓染,无中心浅染区,多为巨幼细胞性贫血。
(2)多嗜性红细胞(或网织红细胞)(Polychromatcphiliomacrocyte,Reticalocyte)为胞体较大的成熟红细胞,由于胞浆含有核糖核酸(Cytoplamia-RNA),淡灰兰色,若经煌焦油兰染色即为网织红细胞。根据细胞嗜酸性物质多少,按Hielmyer分类法:0型:胎幼红细胞浆内嗜碱性网状物质;Ⅰ型:系卷丝状网状物质;Ⅱ型:网眼状物质;Ⅲ型:不完全网眼状物质;Ⅳ型:整个网丝斑点残体。
(3)点彩红细胞(BasophilicStipplins):晚幼红细胞胞浆及成熟红细胞中出现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嗜碱性点彩物质。在溶血性贫血、铅中毒(因铅使核苷酸酶受抑制和嘧啶与核苷酸酶缺乏患者增多)。
(4)豪周氏小体(Howell-JollyBodies):在晚幼红细胞浆内和成熟红细胞内含单个或多个紫红的包含物为核碎片或染色体残留物。此物具有DNA物质,是严重溶血、MDS、脾切除后等出现。
(5)卡玻氏环(CabosRing):在红细胞内具有淡紫红色的环形或8字形环状物.曾被认为是核的残余和一种豪周氏小体变种。但日前认为是人工造成的,是退变细胞中凝集和变性的蛋白质,也有认为含有组蛋白(Hisfone)和铁(Feulgen),相差镜下则看不见.见于铅中毒、溶贫、白血病、恶性疟疾等。
4、特异性红细胞形态改变:
(1)刺(棘)状细胞或锯形细胞(AcaNtbocyte,BurrCells):在血细胞表面呈不规则的、较多的刺状突出,呈锯齿状或刺状。加EDTA-Na2更显著。此细胞由膜质改变所致;见于吸收不良反应、肝病、脾切除后、PK缺乏性贫血、先天性缺乏β-脂蛋白血症。
(2)刺毛细胞(Echinocyte):整个细胞表面有棘突状突起,从皱绉圆盘形发展或皱缩球形,直至棘突消失,见于尿毒症、PK缺乏症、输注低钾库血、胃癌、胃溃疡出血等。
(3)裂细胞(Schlzocyte):为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呈盔形、带刺、三角碎片.多由于微血管堵塞、管腔狭小,红细胞可塑性降低,RBC通过时被挤压或纤维切割所致.可见于微血管病性溶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性综合症、严重烧伤、心瓣膜溶血、行军性Hb尿。
(4)靶形红细胞(Codocyte)(扁平红细胞—墨西哥帽形细胞):此细胞比正常红细胞薄,细胞表面积比其容积量相对较大。靶点(Hb的中心点)和周围Hb环缺乏连接桥.这种细胞对渗透脆性试验有较大抵抗性,能耐受比正常红细胞更多的水分渗入,使其成为球形乃至最后溶血之前则容积增大50%,见于地中海性贫血、Hb-S-C病、脾切除后及阻塞性肝病。因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减少或缺乏,使血清中胆固醇与卵磷脂积聚,影响了细胞膜的改变而致靶形细胞。
(5)泪滴红细胞(Pacryocyte):此细胞形如泪滴状、网球拍形、长形或豆点状.见于骨髓纤维化。
(6)球形红细胞(Spherocyte):此细胞胞体比正常的较小,浓染的圆球形,平均厚度增大(厚径3.2mm),直径缩小(6.3mm),MCV正常,中心淡染区消失,由于变形性差,故易发生溶血,正常人有5%的球形细胞。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20%)、获得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如ABO血型不合引起新生儿溶血性贫血)。
(7)椭圆形红细胞(Elliplocyte):为卵圆形,如骆驼的红细胞,此为红细胞膜的缺陷。正常人1.5%,贫血时可稍多。见于恶性贫血和其他巨幼细胞性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地中海性贫血、重症贫血、严重感染、肿瘤、白血病及骨髓纤维化患者。在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可70%,此病为显性遗传,男女均可,同等遗传,可能与Rh因子有关.未成熟的红细胞仍为圆形,而无此种改变。在出生后第3个月始出现明显异常。约2%受孕者有轻度溶血现象,Hb多为正常(代偿性)或减低(失代偿性)。此种红细胞在37℃孵育48小时可发生自溶,加葡萄糖和ATP即可纠正。
(8)口形红细胞(Stomatocyte):此种红细胞中央为中空裂隙,形如口形或椭圆形淡染区,又因该细胞内水分减少,故又称为干细胞(Xerocyte)。在37℃自溶加重,但加葡萄糖症状减轻,细胞内G6PD和PK活性升高,但还原型谷胱甘肽浓度很低,过度失K和Na时异常增加。小量口形红细胞增多见于:肝硬化、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轻型地中海贫血、铅中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缺乏,恶性肿瘤及酒精中毒等。明显增多见于有溶血性贫血的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9)镰形红细胞(Drepanocyte):由于Hb-S的聚合作用,在缺氧情况下方致红细胞变成镰刀状、细长新月形、燕麦形等形状。此种细胞被脾脏阻止破坏产生血管外溶血。多见于黑人Hb-S病,镰变试验是用还原剂偏重亚硫酸钠(具有夺氧作用)处理后,造成红细胞的镰变更明显。此为诊断Hb-S方法之一。
(10)缗钱状排列:红细胞在有异常高分子蛋白环境中呈缗钱状排列,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以及免疫球蛋白增多症。
5、外周血中出现有核(巨)红(幼粒)细胞意义:外周血中有核(巨)红细胞的出现提示红细胞成熟紊乱,是严重疾病的反应,见于:
(1)血片中有幼红、幼粒细胞及点彩红细胞,Howell-Jolly小体出现,常见于:溶血性贫血、PNH、自家免疫性贫血、新生儿溶血性贫血(Rh、ABO不和等)。婴儿假白血病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红细胞酶缺乏性贫血(PK、G6PD)、Hb病、不稳定血红蛋白以及极度贫血等。
(2)急慢性白血病、红血病及红白血病、MDS、骨髓纤维化以及其他一些骨髓增殖性疾病和真红、血小板增多症。
(3)晚期肿瘤反应及临床危象反应。
以上异常红细胞的临床意义,必须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综合分析。这些异常红细胞只能作为阳性发现的一部分或者起向导作用,决不能单凭红细胞异常的出现就武断做诊断,因许多情况如技术原因(即人为的)造成假相是常有的。
来源:网络
《检验医学那些事儿》长期征文中,最高支付稿费0元!(点击查看)
第二届“宁波美康杯?感动检验”全国有奖征文开始啦
检验医学?中华检验医学网
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检验医学新媒体平台
因为专业所以权威丨投稿联系:
qq.复方木尼孜其颗粒中科让您告别白癜风秀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