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管内溶血
(1)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被破坏,释放游离血红蛋白形成血红蛋白血症。
(2)血管内溶血见于血型不合的输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G-6-PD缺乏症等。
2.血管外溶血
(1)指循环红细胞在肝、脾、骨髓内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识别、吞噬及破坏。
(2)血管外溶血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各种血红蛋白病(如地中海贫血)等。
(3)血管外溶血时,吞噬细胞内产生的胆红素弥散入血,最终被肝细胞清除。胆汁中的结合胆红素经肠道细菌作用,被还原为粪胆原,大部随粪便排出。
(4)少量粪胆原又被肠道重吸收入血,其中大多通过肝,重新随胆汁排泄至肠腔,形成所谓的「粪胆原肠肝循环」。
3.原位溶血
(1)也称无效红细胞生成。
(2)指幼红细胞由于分化、成熟障碍,在释入血循环之前已在骨髓原位被单核-巨噬细胞破坏。因此原位溶血,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血管外溶血。
(3)原位溶血主要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4.血管外溶血与血管内溶血的对比
血管外溶血
血管内溶血
起病/病程
多慢、长
多急、短
遗传性/获得性
多遗传性
多获得性
血红蛋白尿
阴性
阳性
含铁血黄素尿
阴性
阳性
血红蛋白血症
阴性
阳性
高铁血红素白蛋白血症
阴性
阳性
脾大
多有
多无
切脾效果
好
不佳
鍖椾含鐧界櫆椋庢庝箞娌?寰椾簡鐧界櫆椋庡彲浠ユ不濂藉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