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鹰潭市妇幼保健院(南医院)新生儿科成功救治了一例出生仅2天皮肤黄染10余小时的“新生儿溶血病”患儿。
该患儿8月13日入院时面色巩膜黄染,全身皮肤重度黄染,因其起病迅速,入科急测经皮胆红素:26mg/dl(1mg/dl≈17.1umol/L),并同时抽血急查小肝功、血常规及溶血三项,检验科报危急值:总胆红素.5umol/L(高于正常值近3倍)。其母亲具有“癫痫“病史,一直服用富马酸喹硫平片和奥卡西平片及癫痫康片做抗癫痫治疗。
医院高度重视患儿病情,立即请示常驻我院专家门诊的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孙萍,同时与家属沟通,告知患儿病情危险性。孙萍结合患儿症状、体征、相关检查及患儿母亲情况,在与南大一附院儿科主任、我院业务副院长陈晓电话讨论后,考虑诊断:“新生儿急性溶血病(RH亚型)”,医院“换血”治疗。但又考虑到新生儿急性溶血病(RH亚型)较为罕见,不能很快明确何种血型,加大了换血的难度,再加上患儿病情危急及家属经济问题,陈晓副院长决定暂留患儿在我院新生儿科治疗,并立即给予“静注免疫球蛋白注射液”阻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Fc受体,抑制吞噬细胞破坏已被抗体致敏的红细胞,并由双面蓝光改用四面蓝光持续照射8小时后复查。
8月14日凌晨复查结果,总胆红素.4umol/L,陈晓副院长再次指示继续四面蓝光持续照射3天,并再一次给予“静注免疫球蛋白注射液”。8月14日上午8时复查结果,总胆红素.2umol/L。8月16日改用三面蓝光照射,后逐渐改用双面、单面蓝光照射。
期间我院新生儿科全程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24小时专人守护,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及各项指标。在全体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及治疗下,患儿病情一天天好转,黄疸逐渐消退,生命体征平稳,各项指标正常,已于年8月26日平安出院,患者家属向新生儿科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该患儿是鹰潭市妇幼保健院(南医院)新生儿科第一例确诊“新生儿急性溶血”患儿,并成功治愈的病例,医院新生儿科诊断治疗技术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不仅具有很大的教学意义,而且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在诊治“新生儿溶血症”方面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
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胎儿或新生儿同族免疫性溶血性疾病,临床以胎儿水肿和(或)黄疸、贫血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致死或遗留严重后遗症。
最常见的血型不合溶血病是ABO血型不合,其次是Rh血型不合溶血。但对于罕见血型不合导致的新生儿溶血病,需要临床科室与输血科密切沟通合作,才能使得患儿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患儿父母如果有意愿再生育小孩,仍有发生血型不合溶血病的可能性,医院进行产检。
文/缪碧珍、邬剑峰
素材/新生儿科
编辑/缪碧珍
审核/陈菁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