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临床输血工作中有时会出现输血反应,今天给大家介绍临床常见的几种免疫相关的输血不良反应。
一溶血性输血反应
溶血反应是指输血后发生红细胞破坏,以ABO血型不合输注最多见,且反应严重,而Rh等血型不合输注引起的反应则较轻。根据溶血发生缓急可以分为急性(速发型)与慢性(迟发型)二种。
发病机制: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触发由免疫介导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主要涉及三个相互关联系统,即神经内分泌系统,补体系统和血液凝固系统,导致了三个危险后果: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急性肾衰竭。
临床特点:起病缓急与血型及输血量有关。ABO血型不合输注,输入ML以上可发生严重溶血甚至死亡。
二发热反应
输血中或输血后2小时内体温升高1摄氏度以上称为输血发热反应。
发病机制:
1由于输血使患者产生了白细胞抗体或血小板抗体或血浆蛋白抗体,当再次输血时可发生发热反应。
2白细胞分泌某些细胞因子所致。
3血液制剂及采血器具存在致热原物质或细菌污染血液制剂所致。
4供受者红细胞ABO血型或Rh血型等不合输注,导致溶血性反应所致。
临床特点:
1常见于多次输血或产妇,并由反复发热史。
2输血中或输血后发热,可伴有寒战,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心悸等
3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轻度升高等。
三过敏性反应
过敏性反应实际上包括单纯荨麻疹,血管性神经水肿和呼吸障碍,休克等临床症状。
发病机制:
1一般50%患者是由于血浆蛋白过敏所致,包括多次输血刺激患者产生IgA抗体,当再次输血可引起严重反应。
2由于IgE抗体特异性所致的过敏体质。
3被动获得性抗体或免疫球蛋白聚体所致。
4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容易发生过敏反应及对输注器械过敏等。
临床特点:
1轻度:出现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重度:出现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肺部哮鸣音,喉头水肿直至窒息。
2一般病人会有过敏史。
3外周血中白细胞轻度增高,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可增高等。
四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发病机制:
可能是由于粒细胞特异性同种抗原(3b)与抗3b抗体在补体激活下,使中性粒细胞在肺毛细血管内聚集并被激活,从而导致毛细血管细胞损伤,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肺泡间质水肿,影响了气体交换并出现低氧血症。
临床特点:
1易患人群为产妇。发生率较低,一旦发生足以致命。
2最经常发生在输血后2到4小时。早期则出现与体位无关的突发性,进行性呼吸窘迫。最常见呼吸短促,发绀,咳嗽,非泡沫样稀血水样痰,烦躁,出汗和低血压。
3体征可无异常或仅闻及两肺干啰音,哮鸣音或细湿啰音。后期可闻及管状呼吸音或水泡声。
五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发病机制:
简称TA-GVHD是指免疫缺损或免疫抑制的患者不能清除输入血液中具有免疫性的淋巴细胞,使其在体内植活,增殖,将患者的组织器官识别靶目标进行免疫攻击,破坏的一种致命性输血并发症。
临床特点:
1发病率0.01%~0.1%,死亡率高达80%~90%。
2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漏诊和误诊。
3常因感染而死亡。
4引用γ射线辐照血液是预防唯一可靠方法。
六输血后紫癜
发病机制:
主要是由于患者集体内存在血小板特异性抗体,与供血者血小板上相应抗原起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这种复合物附着到患者血小板上,而被吞噬破坏。输血后紫癜较罕见,多见于有妊娠的妇女或有输血史的患者。
临床特点:
有妊娠史或输血史,起病急,多在输血后5到10天发病,通常机体出现出血症状可持续2到3天,大多1到2周后停止出血,是一种自限性疾病。
七血小板输注无效症
发病机制:
同种异性免疫因素:反复输注血小板,使患者血清中产生了血小板同种异体抗体。当再输注血小板时,会产生血小板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非免疫因素:脾切除术,造血干细胞移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热和药物如两性霉素B都可以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
临床特点:
1患者全身皮肤淤点淤斑无消失或反而增多,会出现畏寒发热等。
2一般2次以上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计数未增高。
以上就是免疫性输血反应常见的类型,其中以免疫性输血发热反应最为多见。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最为难以预防死亡率最高。近亲输血最容易导致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