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廖理达
本期周刊小编带大家一同聚焦新生儿黄疸。提起新生儿黄疸,相信所有的儿科大夫都不会陌生。不过,作为儿科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它值得我们重新回顾以及更新。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了解新生儿黄疸的最新研究进展吧!
▼“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约60%的新生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
通常新生儿黄疸可以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生理性的黄疸是由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正常改变导致的。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可能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一般没有其他临床症状。
1、与成人的红细胞相比,新生儿的红细胞更多(血细胞比容为50%-60%),且胎儿红细胞的寿命更短(约85日)。更多红细胞的代谢增加会产生更多的胆红素。足月新生儿胆红素生成约是成年人的2-3倍。
2、新生儿体内UGT酶的活性较成人不足,使得新生儿胆红素的清除率较低。
3、新生儿胆红素肝肠循环较成人是增加的,进一步加重了胆红素的负荷。
另外,母乳性黄疸也是导致新生儿黄疸的重要原因。母乳性黄疸常指出生1周后仍持续存在的“生理性黄疸”,其病因可能是因为人奶中存在某种可促进肠道吸收胆红素增加的因素,但目前尚不明确该因素的具体情况。
有人提出导致母乳性黄疸的因素可能是β-葡萄糖醛酸酶,因为它可以增加肠道吸收胆红素的能力。大约20%-40%的女性的乳汁中含有较高浓度的β-葡萄糖醛酸酶。
而关于产生母乳性黄疸时是否继续母乳喂养,一直存在争议。有些专家认为黄疸时应该终止母乳喂养,但是美国儿科学会于年提出的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中对这一说法予以了否定。他们认为对于健康的足月儿或接近足月儿,应鼓励和促进有效的母乳喂养。在生后前几天内,临床医师应鼓励母亲喂哺孩子至少8-12次/天。
母乳喂养不足伴随的热卡摄入不足和脱水可增加黄疸的严重程度。增加喂哺的频率可减少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
生理性黄疸一般可以不采取干预,但是如果有病理性黄疸可能或是有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可能时,就需要尽早进行干预。如果有以下特征的话,提示新生儿可能有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可能:出生后24小时内发现的黄疸(通常由溶血所致的胆红素生成增加引起)是一种医疗急症。
1、TB(总胆红素)水平高于年龄小时数对应的列线图的第95百分位数(如下图一所示)。
图一总胆红素-生后年龄曲线图。红、蓝、绿线分别为95、75、40百分位数对应曲线
2、TB上升速度超过每小时0.2mg/dL(3.4μmol/L)。
3、足月新生儿在出生2周后仍存在黄疸。
4、当TB小于5mg/dL(86μmol/L)时,直接(结合)胆红素浓度大于1mg/dL(17μmol/L);或者当TB大于5mg/dL(86μmol/L)时,直接(结合)胆红素超过TB的20%。直接(结合)胆红素增高提示存在胆汁淤积。
由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程度受许多因素影响,不仅有个体差异,也与种族、地区、遗传、性别、喂养方式有关,故一直难以制定一个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的分界点。
不过,经过多年的研究及大量资料显示,由于在某些情况下,低于现行生理性黄疸标准,也有形成胆红素脑病的可能,而超过生理性黄疸水平的健康足月儿不一定会造成病理性损害。新生儿生后血脑脊液屏障的发育和胆红素水平是一个动态发育的过程,胎龄及日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低,血清胆红素超过一定限度对新生儿造成脑损害的危险性越大。
所以,不能用一个固定的界值作为新生儿黄疸的干预标准。新生儿黄疸的干预标准应为随胎龄、日龄和出生体质量而变化的多条动态曲线。我国在这方面的认识以及基本与国外同步。
▼“急性胆红素脑病”与“核黄疸”
核黄疸最初是一个病理学名词,用来形容脑干神经核和小脑被胆红素浸染的情况。但临床上,核黄疸和急、慢性胆红素脑病经常混为一谈。为避免概念混淆,在美国年的指南中,对核黄疸及胆红素脑病进行了界定。急性胆红素脑病主要指生后一周内胆红素神经毒性引起的症状,而核黄疸则特指胆红素毒性引起的慢性和永久性损害。
当TB大于25-30mg/dL(-μmol/L)时,胆红素诱导的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是相应增加的。因此,对每一例存在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婴儿,都要进行充分的及时的干预,以避免出现脑部损害的可能。然而,即使这些婴儿得到了充分的治疗,有时仍会发生长期神经系统后遗症,也就是核黄疸的可能。
另一方面,合理的出院评估及随访对于核黄疸的预防也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医疗水平的提高,新生儿出院时间的提前,导致新生儿黄疸的高峰期往往在出院之后。美国最新的指南中也特别对出院前的黄疸高危因素评估及出院后随访进行了强调。对有主要危险因素的患儿应给予特别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正规早期白癜风症状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