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家书今成博物馆收藏

民间家书今成博物馆收藏

中山市博物馆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展览,展品居然是一封封民间书信。书信展吸引了众多市民参观,一封封手写的信件使人珍惜回味。

据中山市文化局局长郑集思泄漏,中山将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建“民间书信博物馆”,保护有价值的信件。郑集思表示,民间书信记载了个人和家庭生活的轨迹,凝聚着人们的真挚情感,搜集信件有重要的意义。

民间征集300多封书信

前段时间,中山市举行民间书信征集活动,总共征集了300多封民间书信。此次中山市博物馆举行的展览,展出了其中的29封民间书信,都经过了主办方精心挑选。

该次展览的民间书信中,不乏历史价值的精品,包括孙中山、宋庆龄、李淑一、卢天骄、方成、阮章竞等名人的书信。

该次书信展览举行期间,我国首位女邮票设计家卢天骄专门为展览设计了特点首日封。此次展览,还展出了七八件目前已淘汰的邮政用品等。

孙中山家书表达深情

此次中山民间书信征集展览活动中,一封封名人书信走进人们的视野。其中,包括1封由孙中山先生写给女儿的家书,字里行间透出了深厚的父女之情。

孙中山先生自1895年流亡国外,到19白癜风能不能彻底治好11年武昌起义后回国。16年间,他与家人相聚时间不足两载,其间,孙中山写下了这封信,信中问候了家人平安。

还有一封信也是孙中山先生的家书,这是1914年10月27日孙中山写给居住在澳门的卢夫人的信件。从该封信件中可以读出孙中山先生为革命的奔走劳碌。

展出书信内容包括情书

昨天在现场了解到,该次展出的29封信时间跨度大,既有现代的,也有近代的;书信内容除亲人间的嘘寒问暖,还有情侣间的鸿雁传书和朋友间的友谊共勉。

该次展览,除名人书信外,多封书信都是中山普通市民的家书。现场展览也吸引了众多市民参观,体会书信中的浓浓深情,回想昔日的旧时光。

中山市博物馆工作人员阿杰介绍,春节期间,前来参观书信展的中山市民很多,包括学生和老人,很多市民都是一家老小齐来参观。该次展览举行至4月9日。

中山市博物馆馆长张潮表示,这批展出的书信对深入了解中山过去的历史,具有一定的价值。

拟建民间书信博物馆

郑集思表示,中山未来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建设民间书信博物馆。

在历史研究中,有许多重大的史实就是靠书信来确认的;若干年以后,这些信件都会凸显其文化价值,成为很重要的东西。而民间书信博物馆的馆藏不但仅是书信,还可以包括竹简、封泥、蜡印、糨糊、纸墨笔砚等等与书信相干的物品。

希望社会各界能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书信,和相干邮品,支持未来书信博物馆的建设。

折射出的现状:市民愈来愈少手写信件

中山市博物馆馆长张潮表示,许多书信的作者都是那个时期重大事件的见证者、亲历者,“家书是亲人朋友之间的通讯,写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它比某些史料的可信度还要高。各个历史时期的家书,为后人全面认识历史提供了鲜活的材料。”

中山举行的该次书信征集活动,许多市民搜索自家的旧书信,结果发现,众多饱蘸亲情,记录了过去历史的书信,都已由于湿润、虫蛀等原因此损坏。

中山市文化局局长郑集思认为,市民过去的家书等老旧物品由于保管不善等缘由,逐步损坏灭亡,保存这些藏品,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时期的发展过儿童白癜风的原因程。

各方声音:书信会灭亡吗?

正方:书信有独特魅力,不会灭亡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马争院长认为,此次民间书信在中山市博物馆展览,和今后中山将建“民间书信博物馆”,恰恰说明了书信不会灭亡。

“随着现代通讯的发展,我们通过书信交换愈来愈少,大家都愿意打、上。但是,这些现代化的交换方式虽然方便快捷,却缺少个性,没法保存交换内容,几年以后,我们再回想当时的交换情形,会发现没有任何记载,一片茫然。”

“而相比之下,书信就有了独特的魅力,书信只要妥善保管,能够保存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几十年以后,我们翻阅旧书信,还可以回忆起昔日的温馨往事。”“现在愈来愈少人写信,书信却不可能灭亡,相反,我们会愈来愈珍惜书信的独特魅力,逐渐走上书信文化的回归。”

中山市民卢成升告知,年龄越大,对书信的感觉就越强。写信的感觉特别温馨,收到朋友的一封信,也会感觉非常温暖。

在中山打工的齐涵则告知“我们老家都没有络,打太贵,写信虽然慢点,但是花费少,家里父母都给我写信,我也常常回信。”

反方:写信寄信太麻烦,必定灭亡

家住中山市区的刘小青认为,随着现代通讯的发展、络的普及,书信的消失是历史的必定。“由于写信没有效力,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而且现代人愈来愈浮躁,静下心来写信愈来愈难。”

中山籍大学生陈东在中山上了三年大学,还不知道学校的邮编,“我一般是通过、络和家里联系,写信太麻烦了,虽然书信邮资低廉,但寄信要花好几天,太浪费时间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cmctc.com/pxhl/5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