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发现自己大不如前了,很多人有时会莫名的感到骨头不大好,到处都会疼。有的人可能纯粹只是没休息好,有的人可能是骨质疏松,有的人可能得了关节炎,但有些人可能得了一种“吃骨头”的血液病—多发性骨髓瘤!
骨髓瘤以中老年人居多
对于老年人而言,这个疾病并不陌生,其在我国的平均发病年龄约为60岁,大多患者年龄都大于50岁。之所以称为“多发性骨髓瘤”,是因为它是骨髓中造血细胞产生的肿瘤,会累及多个部位的骨骼。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我国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二,已超过急性白血病,位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第二位。
目前引起多发性骨髓瘤的确切机制不是很清楚,但有多种因素可以使患病风险增加,包括家族史、年龄、放射线和化学物质的暴露等。科学家们认为,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骨髓瘤的发生。
为什么骨髓瘤能吃骨头?
正常人的骨骼中存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在健康状态下,两者存在平衡,即成骨细胞增长,骨骼生长;破骨细胞活跃,骨骼就会被破坏。
而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破骨细胞收到来自恶性浆细胞和骨髓微环境中其他细胞的刺激而增生,从而破坏了骨骼正常结构,造成骨溶解;另一方面,成骨细胞遭到破坏,新骨形成减少,造成溶骨性病变。
这就像在体内埋下一条条“贪吃虫”一样,把骨头咬出一个个小圆洞,导致骨损害,时间长了,就会发生骨质疏松、骨痛、压缩性骨折,甚至病理性骨折。
表现隐匿,确诊前常走弯路
除了不明原因的骨痛或骨质疏松性骨折,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还会出现头晕乏力、脸色苍白的贫血现象;有些患者表现出记忆力消退、视力减退、嗜睡等神经症状;另有50%-70%的患者尿检有异常,如不及时发生,会发展为肾功能衰竭。
正因为有这么多样的临床表现,且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比较困难,常使患者错过最佳诊疗时期。
很多患者在发病早期以为是骨质疏松,仅仅就吃些钙片;有时不小心被碰骨折了,也就到骨科手术放个钢板固定一下;也有老年人感到头晕、乏力,以为只是自然衰老的表现。因此,多发性骨髓瘤早期症状的“隐匿”,往往会耽误治疗。
据相关调研结果显示,我国约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对多发性骨髓瘤一无所知或仅知晓名字。再加上该病起病较缓,临床表现与骨科、肾内科、内分泌等其他科室疾病很难区分,进一步加大了早期诊断的难度。
出现以下症状需警惕
原因不明的骨痛和骨折;肾功能不全;慢性贫血不能纠正;长期头晕、头痛、耳鸣、视力模糊;高血钙症,高尿酸症,高磷酸血症;反复感染,且不容易控制;球蛋白升高或降低、血沉加快。
骨髓瘤并发骨病怎么办?
目前多发性骨髓瘤仍是一个不可治愈的肿瘤,但治疗模式已从传统的单纯化疗,发展到新型的靶向药物治疗、联合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给药形式的多样化,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如果遇到多发性骨髓瘤并发骨痛的患者,除非并发脊柱骨折,我们不建议患者为了减少受伤的机会而卧床休息,反而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活动,否则更容易造成骨质流失,只要不做剧烈运动即可。
另一方面,由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多表现为高钙血症,平时注意低钙饮食;同时口服双膦酸盐药物,预防骨质疏松;对于骨痛难以忍受的患者,可适当使用镇痛药止痛。
目前公众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认知程度普遍偏低,步入中老年的朋友们平时多多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异常症状,如有不适,及时就诊检查,实现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医院徐政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