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门诊
合理用药
热点聚焦
手术日
医学史
苦丁山
王小钦
热点聚焦为您专业解读按草长莺飞的美好季节,和诸位分享两篇关于时令蔬菜的文章。个人观点,仅供讨论;要喷的同学,还请轻一点……两湖民俗,农历三月初三会吃地菜煮鸡蛋。传统的做法就是地菜和鸡蛋。后来生活富裕了,添加的东西也就增多,具体加什么,各地习俗不同,常见的有黄豆,红枣,荸荠。民俗学研究得深邃的还会把鸡蛋换成鸭蛋,最好是青皮的那种。地菜是洞庭湖一带的名字。其他地方大多叫做荠菜,还有一些地方叫做护生草、地米菜、菱闸菜等等。学名Capsellabursa-pastoris,要考据的话,植物学上,它属于十字花科,荠菜属植物。最早起源于东欧和小亚细亚,但生命力强,所以到后来世界各地都很常见。
这种植物的拉丁文种名,原意是“小盒子”、“钱袋”。这是因为它的果实形状像有点像个小钱包。当然不是现在这种方方正正的钱包,是古代欧洲那种布囊或是羊皮的钱袋子。
虽然钱袋大家都喜欢,可是这种荠菜钱袋生长在野外,通常只有牧羊人会跟这种钱包朝夕相处,所以这种植物的英文名称就是“牧人的钱袋”(sheperd’spurse)。
这种植物可以食用。欧洲一些地区人民用它作饲料。日本在一月七日的七菜节吃包括荠菜在内的七种蔬菜,同时歌舞祈福。韩国人也用来做日常蔬菜。
澳大利亚土人用来做草药,认为可以治疗皮肤病,肌肉病,心血管疾病,妇科病。差不多人体所有疾病都能治。当然,要说草药治病,澳大利亚土人干不过咱中国人。按照互动百科的介绍,荠菜的药理作用有这么些:
味甘、性凉,归肝、脾、肾经,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据了解,地菜煮鸡蛋可以祛风湿、清火,而且还可预防春瘟,即一些流行性疾病,如流行感冒、流脑等。连流脑都可以预防,这自然不是海外蛮夷能望其项背的。
这样的药效固然不算差,但是论到给植物加挂药用价值,互动百科显然不是百度百科的对手:
荠菜煮鸡蛋药用功效。中医认为,荠菜性味甘、凉,入肝、脾、肺经,有清热止血、清肝明目、利尿消肿之功效……荠菜提取物用于高血压的治疗,其疗效优于芦丁,而且无毒性。荠菜还含有荠菜酸,能缩短凝血时间,故又被广泛用于内伤出血、咯血、产后子宫出血、月经过多、便血、尿血、消化道溃疡出血、视网膜出血、牙龈出血等。近年来,荠菜入药,用来治疗胆石症、尿石症、乳糜尿、胃溃疡、痢疾、肠炎、腹泻、呕吐、目赤肿痛、结膜炎、夜盲症、青光眼等,均收到了较好疗效。大致的印象是:如果国家给每个老百姓发一把荠菜掖腰里准备着,那基本上这个国家的大夫就得赶紧另找工作了。在荠菜被挖光之前,医院瞧病的。
不过,一如既往,百度百科所列举的疗效都是不需要给出文献依据的。
没有文献依据,那么这些治疗作用,文案作者们是怎么知道的呢?按照民间惯例,证据来自古代故事。据互动百科说,三国时候,名医华佗到沔城采药,到一个老人家里避雨,看到老人头痛,就让老人采一把地菜煮鸡蛋吃,老人吃了这东西,头痛霍然而愈。因为华佗让老人吃这付药的时间是三月初三,于是后来大家都在三月初三吃地菜煮鸡蛋了。
这类传奇听着好玩,不过不好太当真。不然,咱很难解释一个问题:为什么咱学习华佗的用药,不是根据病种(是不是有头痛,是什么病种的头痛)而是根据时间(每年三月三)来学习。要是这种学习方法可靠,那么,我们知道,年1月23日,胰岛素第一次人类治疗糖尿病,证明胰岛素能有效降低血糖。依照前面这个故事的启发,是不是全世界的人每年1月23日都应该去打一针胰岛素?
我猜想您即使没学过医也会知道,没有糖尿病的人不需要打胰岛素。而如果有糖尿病,啥时候需要打胰岛素也得是根据血糖高低来决定,而不是根据发现胰岛素的日子来决定。总不能说治疗糖尿病一年才打一针吧?一型糖尿病如果不用药治疗,病人大约只能活一年。万一他是1月24日发现有糖尿病,等到来年1月23日再用药,很可能就来不及了。
民俗里面不光有各种治病故事,也有一些人生道路指南。说起来很有面子的是,荠菜也名列这样的指南之中。根据互动百科词条,南京有民谣这么传唱:
“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女人不戴无钱用,女人一戴粮满仓。”戴个荠菜花就能粮满仓。不戴就无钱用。这听起来固然触目惊心,不过咱都是受过教育的人了,自然知道这是古代的迷信。现在听到这样的歌谣,就当个中国好声音的小曲,一笑了之好了。
其实,如果要较真,关于荠菜,不仅是这个粮满仓的神功可以一笑了之,它的那些诸多药效也都不好当真。那些知识,跟粮满仓的知识一样,都是古代凭个人感悟创作的。古人不知道怎么用系统可靠的检验方法来排除观察错误,所以会有无数无效的方剂。屠呦呦班子开发抗疟药的时候,是从中国传统方剂入手,但是检验了六百多种方剂,没一个能抗疟的。后来是因为地方命名混乱,有药商把黄花蒿当青蒿卖给屠呦呦小组,他们才意外从黄花蒿这种古方没说能抗疟的植物里发现了抗疟成分。所以,屠呦呦的研究告诉我们的,不是说古代方剂很有用,而是古代方剂很没有用。要寻找真正的有效药,需要借助现代科技分析方法,也就是屠呦呦他们使用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剔除传统知识里的谬误,探索出真正有效的现代药物。
如果从现代研究的角度来看待荠菜的药用价值,它里面含有延胡索素和偶氮苯。有一些研究发现偶氮苯能在老鼠身上抑制某种肿瘤的生长。但这些研究都还在动物实验阶段。比较接近临床应用的是一项延胡索素的研究。这个研究发现,延胡索素似乎能延缓多发性硬化(一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展速度。不过,这个研究还处于临床试验第三期,也就是说,还没被药物管理部门批准进入正式临床使用。到了临床四期检验,它可能得到认可,也可能被否决。如果被否决,有两种可能的原因:第一,关于疗效的数据还不具备说服力,不值得推荐。第二,毒性太大,不能推荐。
一种药物,不管它进入了第几期临床试验,只要还没被最后批准,都别当真,更别“先尝为快”。吃这样疗效和毒副作用都尚不明确的东西,叫做以身犯险,不值当的。
当然,这不是说地菜煮鸡蛋不能吃。喜欢吃的尽管吃。那些研究用的都是从荠菜里提纯的高浓度延胡索素或是偶氮苯。
原生态的荠菜里,就算含有什么能影响人体的化学成分,它们的含量都少得可怜,所以用不着担心它能有什么毒副作用——因为同样的原理,也就不需要期望它有什么神奇的药用价值。那无非就是开春了心情好,老辈们弄点小花样助兴。如果觉得吃个东西没点说法,心里有点空落落的不舒服,那就当作是个纪念活动吧。至于说纪念谁,那得看您是支持百度百科的还是支持互动百科的。百度百科说三月三是黄帝的生日。互动百科说三月三是王母娘娘的生日。你如果支持的是百度百科,您就当是纪念黄帝。如果支持的是互动百科,就当是纪念王母娘娘好了。
您如果问我的意见,我建议您纪念王母娘娘,因为我记得西游记说王母娘娘每年办蟠桃会,会上有很多好吃的。根据这一点,我认为跟王母娘娘套套磁还是比较实惠的。
“讲完了荠菜,咱们再来讲讲上海人最爱吃的蚕豆”
蚕豆,清明后陆续上市,上海人几乎没有不喜欢吃蚕豆的。蚕豆时节,家家饭桌上有一盆炒蚕豆。蚕豆季不长,前后也就一个礼拜,上海人便会吃足七天。皮酥肉糯,入口似可含化,却又保留豆肉丰满的口感,咸甜皆已深入,色面却还保持了油油的碧绿。上海人喜食春蚕,其中葱油蚕豆更是极好的一款下酒菜。
春天莺飞草长,大家也有口福吃新鲜的蔬菜了,但是却有人因此而生病。近日,血液科门诊来了位7岁小姑娘,父母、外婆陪着看病,神情满是焦急、担忧。
原来,前晚家里刚吃了上市的蚕豆,几个小时后,小姑娘就出现尿色发红(像酱油一样),去医院一查血常规,发现血红蛋白只有85g/L(正常值为g/L)。医生判断:这是蚕豆病。细细问来,原来家里舅舅也有蚕豆病。吃个蚕豆也会得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其实蚕豆病是有专业学名的,叫做“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简称G6PD缺乏症,这是一种先天遗传性的红细胞酶病,主因是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蚕豆病绝大多数遗传,男性发病多见、女性发病较少。这样的遗传方式,与人类染色体有关。
我们都知道,正常女性有2条X染色体(正常女性为XX),男性只有1条X染色体(正常男性为XY)。蚕豆病的缺陷基因在X染色体上,遗传方式是不完全显性遗传。这样,女性杂合子因为有一条正常X染色体可以代偿,所以可以没有临床表现或症状较轻;男性患者只有1条异常的x染色体,无法代偿,所以临床表现比较严重。
蚕豆病的主要表现是溶血性贫血: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有的患者并不是每次吃蚕豆都会发病。比如门诊遇到的这个小姑娘,以前也吃过蚕豆,但并未发病。此外,蚕豆病与吃蚕豆的数量不成正比,并非吃得越多越严重。有的患者吃1至2粒就会发病,G6PD活性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诊断是不是蚕豆病。患者一旦发作蚕豆病,需要禁食新鲜蚕豆,也要禁食经过加工的蚕豆制品。除了蚕豆以外,还有其他很多药物和氧化剂也会导致溶血的发作,比如磺胺药、治疗疟疾的某些药、抗菌素(如呋喃妥英、环丙沙星、氯霉素等)、解热镇痛药(如乙酰苯胺、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氨基比林、水杨酸等)、某些中药(如樟脑、铁苋菜等)。
幸运的是,多数蚕豆病发病后不需要治疗。1周左右可自己恢复,小部分患者需要紧急治疗。那么,哪些患者需要紧急处理和治疗呢?我们按照血红蛋白值把贫血分等级(血红蛋白90g/L为轻度贫血,60-90g/L之间为中度贫血,≤60g/L为重度贫血,≤30g/L为极重度贫血)。轻度贫血无须治疗,中度贫血如没有心慌、气急等表现也可不治疗,重度贫血、极重度贫血需要紧急处理和治疗。治疗可以少量的输血来纠正贫血,同时要检查肾功能、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注意保护心肺功能、肾功能,保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绝大多数患者都可以缓解、恢复。
为预防蚕豆病的发作,蚕豆病患者在用药之前要咨询医生。另外,除了食物和药物,各种细菌和病毒感染也可能诱发溶血的发作。最后还要提醒一句,蚕豆病以预防为主,蚕豆、某些药物、氧化剂都是诱发的高危因素。有家族史的人如想要事先知道是否有蚕豆病、是否需要禁食蚕豆,医院抽一点点血,做几项检查,就可以明确了。
[版权说明:《蚕豆……》一文源自上海观察,作者王小钦,医院血液科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若涉侵权,请联系刀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