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为细小病毒B19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90523/7160655.html

20世纪上半叶初期发现了猫的一种以肠炎、白细胞减少和共济失调为特征的疾病,后来研究表明其为病毒性疾病。20世纪40年代,在貂群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疾病。年科学家们查明,这些疾病是由一群具有特征相似、体积极小的单股DNA病毒所致。这些病毒在病毒分类学上划归细小病毒科(Paruoviridae)。细小病毒科的英文名称中的“Parvo”来源于拉丁语“parvum”,表示“小”的意思,病毒成员是能够感染真核细胞的最小DNA病毒之一,直径18~26nm,呈二十面体对称结构,无囊膜,基因组为单股DNA,总长度只有5.0kb左右。

?在人的肿瘤组织中也发现了上述相似的病毒。一年,采用电镜观察纯化的腺病毒时,发现了一种与腺病毒粒子形态极其相似,但体积小得多的病毒粒子,进一步研究发现,它们的复制需要腺病毒的辅助才能完成,故称为腺联病毒。以后的研究发现,其他数种病毒都可以充当腺联病毒的辅助病毒。

?本科病毒中唯一可以感染人的细小病毒B19,是年在对募捐血液进行扫描时发现的,其名称沿用了当时血样的编号B19。B19病毒主要感染儿童,可引起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患者呈暂时性发育不全或畸形。

年由Cossart在一名血液捐献者的血液中发现病毒,由于当时此血液捐献者编号为19,故命名为人细小病毒B19。后来研究发现,人细小病毒可以引起数种临床表现不同的疾病,包括传染性红斑、关节炎、血管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孕妇感染病毒后可经脐带传染给胎儿,导致胎儿产生贫血、水肿甚至死胎。总之,感染人类后引起多种疾病是病毒的主要特点。

病毒呈圆形,直径20~25nm,基因组长nt,含有两个开放阅读框(ORF),其中ORF1编码非结构蛋白,ORF2编码结构蛋白。在病毒复制过程中共产生9条不同的mRNA,其中5条用于表达蛋白质,4条用于调节病毒基因和宿主细胞基因的表达。

在一个完整的人细小病毒B19的病毒粒子中含有3种结构蛋白:VP1、VP2和VP3,VP2蛋白是病毒的主要抗原蛋白,VP1蛋白具有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的作用,也是病毒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所必需的。

病毒对环境和理化因素具有极强的抵抗力:在pH3~9的环境中可以稳定存在;60℃处理12h不会丧失感染性;经热处理的血液依然有病毒存活,常用的病毒灭活剂为福尔马林、乙酸丙酯等。

B19细小病毒(B19parvovirus)感染的原始红细胞

?由于B19细小病毒感染的造成溶血性贫血患者再生障碍危象的急性期,以幼红细胞的显著减少和巨大原红细胞的出现为特征(东大医科研小泽敬也)

研究发现,红母细胞是B19病毒侵染的主要靶细胞,红细胞表面的糖苷脂是其受体,病毒能导致红细胞凋亡裂解,使患者红细胞数量下降,出现贫血,体外条件,病毒只能在人骨髓细胞增殖。

由于巨核细胞、内皮细胞和胎儿的心肌细胞上都具有糖苷脂抗原,故研究者怀疑这些细胞均可以被病毒侵染,出现临床上的血管炎、皮疹、神经受损和胎儿心肌炎。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均可作为传染源,通过呼吸道、母-婴、经血液和血制品传播等。本病呈全球范围流行,美国、加拿大,日本、中国、英国、法国和瑞典等报道较多,本病全年均可发生,冬季和早春流行较为严重。

?小儿最为易感,5~10周岁为感染高峰,血清学调查显示,成年人中有40%~60%已经获得IgG抗体,对病毒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临床表现:反复发热,伴有咽痛,咳嗽、咳痰,扁桃体肿大伴有黄色脓点,全身皮肤粘膜有黄染,全身可见大量红斑伴少量针尖样皮疹,伴有水泡形成,无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2)血清人细小病毒B19IgM抗体(+),人细小病毒B19IgG抗体(+);(3)血常规提示血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二系明显减低,粒系细胞比例极度减低,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并出现异形淋巴细胞及裸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mctc.com/pxzz/89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