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尿毒综合征(hemolyticuremicsyndrome,HUS)是多种病因引起血管内溶血的微血管病,临床上以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衰竭为特点[1]。本病好发于婴幼儿和学龄儿童,是小儿急性肾衰竭常见的原因之一。本病可分为典型和非典型两型,典型病例常有前驱胃肠道症状,非典型病例多有家族史,且易复发。本病死亡率高,近年来采用血浆置换和透析等综合疗法,病死率已明显下降。
本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较工人的分型有:
1、腹泻后溶血尿毒综合征(post-diarrheaHUS,D+HUS)占全部病例的90%左右,又称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本病与产生螺旋毒素的细菌有关,如致病性大肠杆菌O:H7[2]、O26、O、O等株及志贺痢疾杆菌Ⅰ型。75%的病例与致病性大肠杆菌O:H7感染有关。该病菌寄生于家畜的肠道,常通过未熟的肉类和未及巴氏消毒的牛奶传播。
2、无腹泻溶血尿毒综合征(non-diarrheaHUS,D-HUS)约占10%的病例,又称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常与以下因素有关:
(1)感染:包括细菌感染(肺炎球菌[3]、空肠弯曲菌、伤寒杆菌、假单胞菌属、耶辛那菌、类杆菌等)和病毒感染(流感病毒、EB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2)药物:使用环孢素、丝裂菌素、光辉霉素、干扰素诱导剂、吉西他滨[4]等。
(3)其他: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恶性高血压、器官移植等。有家族中同患溶血尿毒综合征的报道,为常染色体隐形或显性遗传。
各种有害因素(包括螺旋毒素、神经氨酸酶、内毒素、细胞粘附因子、活性氧反应物质等)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是发病的始动因素。血管内皮损伤引起的级联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内皮细胞释放等vonwillebrand因子介导血小板聚集、受损的内皮细胞合成前列腺环素(prostacyclin,PGI2)减少、血小板聚集释放血栓素引起血管收缩、血管内血栓形成。
上述病理过程中,血小板大量消耗,临床上出现血小板减少;小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红细胞通过病变部位时受机械变形作用发生溶血性贫血;肾脏入球小动脉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累,导致内皮细胞肿胀、血管腔狭窄、血小板聚集、纤维丝沉积、血栓形成,最终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临床上出现少尿、无尿、急性肾衰竭等一系列表现。
以多脏器微血管病变,微血栓形成为特点。肾脏是主要的受累器官。急性期肾小球内皮细胞肿胀、内皮下纤维素沉积,毛细血管壁增厚,肿胀的内皮细胞与基底膜分离可呈双轨样改变。毛细血管腔狭窄,可见红细胞碎片、血小板及微血栓形成。系膜区纤维蛋白沉积,系膜区扩大,系膜细胞无明显增生。严重者可见小动脉血栓形成、肾皮质破坏、系膜溶解、肾小球缺血样改变。偶有新月体形成。肾小管腔内常见透明管型和红细胞管型,可出现小管上皮坏死、萎缩。免疫荧光检查可见纤维蛋白原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及系膜区沉积,也可见IgM、补体C3、C1q、备解素沉积。电镜下可见内皮细胞增生、肿胀、内皮和基底膜之间分离形成内皮下间隙,其间充以细微纤维、脂质红细胞碎片、血小板,沿内皮细胞侧可见新形成的薄层基底膜,上皮细胞足突融合。
主要发生于婴幼儿和儿童,男性多见。散发多见,少数地区呈爆发流行,国内以晚春及初夏为高峰。典型临床表现为:
1、前驱症状近90%的患者有前驱症状,多数为胃肠炎表现,入腹痛、腹泻、呕吐及食欲不振,伴重度发热。腹泻可为严重血便,极似溃疡性结肠炎。少数病例以呼吸道感染症状为前驱症状。前驱期约持续数天至2周,其后常有一无症状间歇期。
2、溶血行贫血在前驱期后5~10天(可迟至数周)突然发病,以溶血性贫血和出血为突出变现。患儿突然面色苍白、黄疸(占15%~30%)、头昏乏力、皮肤粘膜出血、呕血、便血或血尿,常有部分患者出现贫血性心力衰竭及水肿,可有肝脾大、皮肤瘀斑及皮下血肿等。
3、急性肾衰竭与贫血几乎同时发生,少尿或无尿,水肿,血压增高,出现尿毒症状、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
4、其他尚可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嗜睡、性格异常、抽搐、昏迷、共济失调等。
1、血液血改变血红蛋白下降明显,可低至30~50g/L,末梢血网织红细胞明显增高,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形态异常,呈三角形、芒刺形、盔甲形及红细胞碎片等。外周血白细胞数大多增高,可达(20~30)×/L。血小板减少见于90%的患者,可低至10×/L,持续1~2周后逐渐升高。骨髓检查见巨核细胞数目增多、形态正常,未能测出血小板抗体,Coomb试验阴性。
2、凝血与纤溶早期纤维蛋白原稍降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因子Ⅱ、Ⅷ、Ⅸ及Ⅹ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一般数天内恢复正常,后期纤维蛋白原略升高。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表现罕见。
3、血液生化改变血清总胆红素增高,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血浆结合珠蛋白降低,血浆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功酶(丙酮酸脱氢酶)均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降低及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增高提示自身红细胞抗氧化能力降低。少尿期有血尿素氮、肌酐增高,血钾增高等电解质紊乱及代谢性酸中毒,血尿酸增高。
4、尿常规可见不同程度的血尿、红细胞碎片,严重溶血者可有血红蛋白尿,还可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白细胞及管型。
5、肾组织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并估计预后,因为急性期有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倾向,宜在急性期后病情缓解时进行。肾脏病理表现为肾脏微血管病变、微血管栓塞。
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病例诊断并不困难,凡有前驱症状后出现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衰竭三大特征者应考虑本病。症状不典型者可行肾组织活检,如发现显著的小血管病变和血栓形成有助于诊断。
本病应与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TTP)、急性肾小球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aroximalnocturnalhemoglobinuria,PNH)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功能不全相鉴别。
HUS伴有发热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者不易与TTP相鉴别,后者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较HUS多见且较重,而肾损害较HUS轻。TTP主要鉴于成年女性,而HUS主要见于小儿,特别是婴幼儿。
本病无特殊治疗,主要是早期诊断,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控制高血压,尽早行血浆置换和透析是治疗的关键。
1、一般治疗包括抗感染、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急性肾功能衰揭的治疗治疗原则和方法与一般急性肾衰竭治疗相似(详见急性肾衰竭),除强调严格控制入水量、积极治疗高血压及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外,提倡尽早行血液透析或血液滤过治疗。
3、纠正贫血一般主张尽可能少输血,以免加重为血管内凝血。当血红蛋白低于60g/L时,应输新鲜洗涤红细胞2.5~5ml/(kg.次),于2~4小时内缓慢输入。必要时可隔6~12小时重复输入。但需注意,当血钾>6mmol/L时,应在纠正高钾血症后方可输血。
4、抗凝治疗仅适用于早期有高凝状态的严重的病例。常用药物如肝素、双密达莫、阿司匹林等。
5、血浆置换疗法
6、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无条件行血浆置换者可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有助于恢复前列环素(PGI2)活性。开始剂量为每次30~40ml/kg,以后改为15~20ml/kg,直到血小板数升至正常或>×/L,溶血停止。
7、肾移植部分患者对上述治疗反应不佳,而逐渐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此时可考虑行肾脏移植手术,但肾移植后可再发本病。
20世纪60年代末本病的急性期病死率达50%以上,近几年随着治疗方法的改进,病死率可降至5%~10%以下。溶血尿毒综合征的预后取决于肾脏损伤的程度,偶可由于神经系统严重损害或因少尿、严重贫血、电解质紊乱、高血压诱发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跳骤停而致死。
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①年龄及性别:婴幼儿预后好,男性教女性预后好;②类型:流行型较散发型预后好;③肾损害重者预后差;④伴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着预后差;⑤反复发作者及有家族倾向者预后差;⑥血红蛋白水平>g/L,白细胞数>20.0×/L者预后不良;⑦治疗方法: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及早行血浆置换和血液透析是降低急性期溶血尿毒综合征病死率的关键。部分溶血尿毒综合征患者可在病情缓解后演变为慢性肾功能不全,需长期肾脏替代治疗维持生命。
参考文献
1、Banerjee,-S.Hemolyticuremicsyndrome.Indian-Pediatr,,46(12):-.
2、MatsukuraH,SakakiH,ItazawaT,etal.ConcurrentoccurrenceofmembranousdesquamationinEscherichiacoliO:H7hemolyticuremicsyndrome.Clin-Nephrol,,72(4):-.
3、Venuta,-A,Bertolani,-P.Streptococcuspneumoniaeinfectionandhemolyticuremicsyndrome.Nefrologia,,29(5):-
4、Moya-HornoI,QuerolNi?erolaR,BonfillAbellaT,etal.Haemolyticuraemicsyndromeassociatedwithgemcitabine.ClinTranslOncol.,,12(5):-.
本小编联系email:zhangx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