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检验知识点

临床检验部分一、简述常用抗凝剂和使用方法1.乙二胺四乙酸(EDTA)能与血液中钙离子结合成螯合物,使Ca2+失去凝血作用,阻止血液凝固。适用血液细胞学;不适于凝血检查、血小板功能试验。2.草酸盐:常用有草酸钠、草酸钾、草酸铵,溶解后解离的草酸根离子能与样本中钙离子形成草酸钙沉淀,使Ca2+失去凝血作用,阻止血液凝固。2mg草酸盐可抗凝1ml血液。但不适于凝血检查。而且,草酸盐浓度过高还会导致溶血、改变血液pH,干扰血浆钾、钠、氯和某些酶活性的测定。双草酸盐抗凝剂:适用于血细胞比容、CBC、网织红细胞计数等检查,不适于血小板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3.肝素:是加强抗凝血酶Ⅲ(AT-Ⅲ)灭活丝氨酸蛋白酶作用,阻止凝血酶的形成,并阻止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从而阻止血液凝固。肝素是红细胞透渗脆性试验的理想抗凝剂。但不适于CBC、细胞形态学检查。4.枸橼酸盐:常用有枸橼酸钠,能与血液中钙离子结合形成螯合物,阻止血液凝固。枸橼酸盐抗凝剂的抗凝力不如上述抗凝剂。枸橼酸钠与血液的抗凝比例为1:9或1:4。适用于红细胞沉降率、凝血检查,是输血保养液的成分。二、简述常见血细胞计数的误差及原因1.手工法:误差原因为:①样本:血液发生凝固;②操作:稀释、充池、计数不规范;②器材:微量吸管、计数板不标准;④固有误差(计数域误差)。(1)标本:血液发生凝固,使细胞计数减少或分布不均。(2)操作:稀释、充池、计数不规范。(3)器材:微量吸管、计数板不标准。(4)固有误差(计数域误差):估计细胞计数的95%可信限和变异系数。2.仪器法:仪器应严格按规程操作,并定期进行室内和室间质控。三、简述贫血产生的原因(1)造血原料不足(A)缺铁,铁是制造血红蛋白的原料,铁供应或吸收不足,原料不足使铁重新利用率减少、血红蛋白合成量减少。(B)铁失利用,例如,如铁粒幼细胞贫血(红细胞小、中心淡染区扩大、血清铁和贮存铁增加、幼稚细胞核周有铁颗粒)或先天性或后天性红细胞酶缺陷者铁不能被利用、堆积在细胞内外,使发育中细胞的功能障碍,红细胞过早死亡所致。再如,某些药物,如异烟肼、硫唑嘌呤等。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白血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肾功能不全、铅中毒等。(C)叶酸及VB12缺乏,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2)骨髓造血功能减退(A)骨髓造血机制破坏,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B)骨髓被肿瘤细胞侵占,如白血病、骨髓瘤、骨转移癌等。以及某些药物,如抗肿瘤药物、磺胺类药物、保泰松、有机砷、马利兰等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C)物理因素,如X线、钴、镭照射等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D)继发于其他疾病对骨髓的抑制,如慢性肾功能衰竭(因尿素、肌酐、酚、吲哚等物质潴留使骨髓造血功能受影响)。(3)急性、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各种原因出血,如月经过多、消化性溃疡、痔疮、十二指肠钩虫病等。(4)红细胞破坏过多(红细胞寿命缩短)各种原因溶血,如输血溶血反应、蚕豆病、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等。四、简述血红蛋白检测原理及方法学评价原理 1.血液中除硫化血红蛋白(SHb)外的各种Hb(如氧合血红蛋白、碳氧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Hi)或其他衍生物)均可被高铁氰化钾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再和CN-结合生成稳定的棕红色复合物——氰化高铁血红蛋白,其在nm处有一吸收峰,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该处的吸光度,经换算即可得到每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或通过制备的标准曲线查得血红蛋白浓度。2.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SDS)测定法血液中除SHb外的各种Hb均可与低浓度SDS作用,生成SDS-Hb棕红色化合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波峰nm处吸光度,经换算可得到每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方法学评价1.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HiCN):年被ICSH推荐为参考方法。该法操作简单、显色快、结果稳定可靠、读取吸光度后可直接定值等优点。其致命的弱点是氰化钾(KCN)试剂有剧毒,使用管理不当可造成公害。2.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测定法(SDS):该法操作简单、呈色稳定、准确性和精确性符合要求、无公害等优点。但由于摩尔消光系数尚未最后确认,不能直接用吸光度计算Hb浓度,而且SDS试剂本身质量差异较大会影响检测结果。3.叠氮高铁血红蛋白(HiN3)法:该法优点与HiCN测定法相似、最大吸收峰在nm、显色快、结果稳定、试剂毒性仅为HiCN测定法的1/7,但仍存在公害问题。4.碱羟血红蛋白(AHD)测定法:该法试剂简单、呈色稳定、无公害、吸收峰在nm、可用氯化血红素作为标准品。但仪器多采用nm左右滤光板,限制了此法使用。五、简述红细胞内出现异常结构(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瑞氏染色后,胞质内出现形态不一的蓝色颗粒(RNA),属于未完全成熟红细胞,颗粒大小不一、多少不等,原因为重金属损伤细胞膜,使嗜碱性物质凝集,或嗜碱性物质变性,或血红蛋白合成中阻断原卟啉与铁结合。见于铅中毒。(2)豪焦小体(Howell-Jolly’sbody、染色质小体):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胞质内含有一个或多个直径为1~2μm暗紫红色圆形小体,为核碎裂、溶解后的残余部分。见于脾切除后、无脾症、脾萎缩、脾功能低下、红白血病、某些贫血(如巨幼细胞性贫血)。(3)卡波环:在嗜多色性、碱性点彩红细胞胞质中出现紫红色细线圈状结构,呈环形、8字形,为核膜残余物、纺锤体残余物(电镜下,可见形成纺锤体的微细管着色点异常)、脂蛋白变性物。见于白血病、巨细胞性贫血、增生性贫血、铅中毒、脾切除后。六.简述三种红细胞参数计算及临床意义(1)红细胞平均容积:MCV,代表每个红细胞平均体积的大小。(2)红细胞血平均红蛋白含量:MCH,代表每个红细胞内平均所含血红蛋白的量。(3)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代表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

七.简述网织红细胞检测原理及意义   网织红细胞(Ret,RET)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红细胞间的过渡细胞,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其胞质中残存嗜碱性物质核糖核酸(RNA),经活体染色(新亚甲蓝、灿烂甲酚兰(煌焦油蓝)、中性红等染料)后,形成核酸与碱性染料复合物,呈深染的颗粒状或网状结构。凡含两个以上的深染颗粒或具有线网状结构的无核红细胞,即为网织红细胞。1.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1)增多:见于①溶血性贫血:溶血时大量网织红细胞进入血循环,Ret可达6%~8%,急性溶血时,可达约20%,甚至50%以上,绝对值超过×/L。急性失血后,5~10d网织红细胞达高峰,2周后恢复正常。②放疗、化疗后:恢复造血时,Ret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③红系无效造血:骨髓中红系增生活跃,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2)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障危象。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之一是Ret计数常低于0.,绝对值低于15×/L。2.观察贫血疗效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治疗前,Ret仅轻度增高(也可正常或减少),给予铁剂或维生素B12、叶酸治疗后,用药3~5天后,Ret开始上升,7~10天达高峰,2周左右,Ret逐渐下降,表明治疗有效。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移植后第21天,如Ret大于15×/L,表示无移植并发症;小于15×/L,伴嗜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高,可能为骨髓移植失败。八.简述影响血沉的因素及检测临床意义影响血沉的理化因素与红细胞数量、表面积、厚度、直径、血红蛋白量和血浆等有关。血沉加快的最重要因素是红细胞相互重叠呈“缗钱”状或积聚成堆。影响红细胞缗钱状形成的主要因素有:1.血浆蛋白质比例小分子蛋白如清蛋白、卵磷脂等使血沉减缓,大分子蛋白如急性反应蛋白(如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触珠蛋白、铜蓝蛋白、α1酸性糖蛋白、α1抗胰蛋白酶)、免疫球蛋白、巨球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使血沉加快。急性反应蛋白增加见于急性组织损伤(如急性心肌梗死)、慢性炎症(如肺结核)、慢性感染(如尿路感染)、血管胶原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妊娠等。2.红细胞数量和形状(1)红细胞数量:通常,红细胞沉降率和血浆阻逆力保持平衡。如数量减少,使总面积减少、所承受血浆逆阻力减少,引起血沉加快。数量增多使血沉减慢。但数量太少,则影响了红细胞缗钱状形成,导致血沉也减慢。(2)红细胞直径:直径越大血沉越快,如靶形红细胞,但球形红细胞、镰形红细胞不易聚集而使血沉减慢。3.血沉管血沉管置血沉架上应完全直立,血沉管倾斜时,红细胞沿管壁一侧下沉,而血浆沿另一侧下降,会加速红细胞沉降,如血沉管倾斜3°,沉降率增加30%。4.血样本抗凝剂浓度增加、血液凝固(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使血沉减慢。但样本冷藏4~24h,测定前平衡至室温,并混匀后,不影响检测结果。5.温度室温过高(25℃)使血沉加快,可按温度系数校正。室温过低(18℃)使血沉减慢,但无法校正。临床意义1.血沉增快(1)生理性:女性高于男性。妇女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者血沉增快,因生理性贫血、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老年人血沉增快,因纤维蛋白原增高。(2)病理性1)各种炎症:急性细菌性炎症,如α1胰蛋白酶、α2巨球蛋白、C反应蛋白、转铁蛋白、纤维蛋白原等急性期反应物增多,2~3d后血沉增快,严重感染时ESR1OOmm/h。慢性炎症,如结核病、结缔组织炎症、风湿热等,活动期血沉增快、病情好转血沉减慢、非活动期血沉正常。2)组织损伤及坏死:组织损伤、手术创伤使血沉增快,若无并发症,2~3周内恢复正常。心肌梗死2~3d后血沉增快,持续1~3周,而心绞痛血沉正常。3)恶性肿瘤:因α2巨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增高、肿瘤组织坏死、继发感染、贫血等因素使血沉增快。手术切除、治疗好转,血沉可正常。复发或转移时,血沉又增快(ESR1OOmm/h)。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4)高球蛋白血症: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淋巴瘤、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肝硬化、慢性肾炎等因免疫球蛋白增高使血沉增快。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导致高粘滞性综合征时血沉正常或减慢。5)贫血:贫血(Hb90g/L)使血沉轻度增快,并随贫血加重而增快,但严重贫血时,因红细胞过少不易形成缗钱状聚集,血沉加快与红细胞减少不成正比。遗传性红细胞增多症、镰形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异形症等因异形红细胞不易聚集成缗钱状使血沉可减慢。6)高胆固醇血症: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粘液性水肿、原发性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血沉增快。2.血沉减慢如真性或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症、DIC消耗性低凝血期、继发性纤溶期、肝病、肿瘤、其他严重疾病因未产生急性反应蛋白等使血沉减慢。九.简述外周血白细胞增高的意义1)急性感染或炎症:如化脓性球菌、某些杆菌(如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等)、真菌、放线菌、病毒(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狂犬病等)、立克次体如斑疹伤寒、螺旋体(如钩端螺旋体和梅毒等)、寄生虫(如肺吸虫等)。2)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如严重外伤、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冻伤、血管栓塞(如心肌梗死和肺梗死等)。在12~36h内WBC增高,达l0×/L以上,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高。3)急性溶血:红细胞大量破坏、红细胞分解产物刺激骨髓贮备池中粒细胞释放。4)急性失血:如急性大出血、消化道大量出血、内脏破裂(如脾破裂或输卵管妊娠破裂等)。急性大出血,WBC在1~2h内迅速增高,达(10~20)×/L,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消化道大出血、内脏破裂,WBC增高,PLT也增高,与骨髓贮备池中细胞释放有关,但此时RBC和Hb仍可正常,与体内血浆和血细胞比值尚未改变有关,所以,WBC增高可作为早期诊断内出血的指标之一。5)急性中毒:外源性中毒(如化学物质、汞、铅、安眠药、昆虫毒、蛇毒、毒蕈等)、内源性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子痫、内分泌疾病危象等)。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高为主。6)恶性肿瘤:如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WBC持续增高,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主要机制为:肿瘤组织坏死分解产物刺激骨髓粒细胞释放;某些肿瘤细胞产生促粒细胞生成因子;肿瘤细胞骨髓转移,破坏骨髓对粒细胞释放的调控作用。7)其他原因: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痛风、严重缺氧、应用皮质激素、肾上腺素、氯化锂等。8)异常增生性增多为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造血组织中粒细胞大量增生。见于白血病(如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十.简述中性粒细胞核象,核左移及核右移①核象定义:是指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状况。②正常核象: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为主,杆状核与分叶核之比为1:13,无幼稚细胞。1)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称为核左移。再生性左移:指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者,表示机体反应性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感染(尤其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分为:轻度左移,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略增高,仅杆状核粒细胞增多(5%),表示感染程度较轻,机体抵抗力较强。中度左移,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均增高,杆状核粒细胞10%并有少数晚幼粒细胞和中毒性改变,表示有严重感染。重度左移,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明显增高,杆状核粒细胞25%,并出现幼稚的粒细胞。退行性左移:指核左移而白细胞总数不增高、甚至减低者。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低症、严重感染(如伤寒、败血症等)。2)核右移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超过3%则称为核右移,常伴白细胞总数减低,为造血物质缺乏、脱氧核糖核酸减低、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所致。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等)、炎症恢复期。在炎症恢复期出现一过性核右移,属正常现象,但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表示预后不良。十一.简述嗜酸性粒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1.生理变化(1)年龄变化:5岁以下儿童嗜酸性粒细胞约为(0~0.8)×/L,5~15岁约为(0~O.5)×/L;(2)日间变化: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浓度在1d内有波动,白天低、夜间高、上午波动大、下午较恒定,变异可达30多倍,与糖皮质激素脉冲式分泌有关。(3)劳动、寒冷、饥饿、精神刺激等使肾上腺皮质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增高,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减低。2.增多成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0.5×/L。(1)变态反应性疾病:嗜酸性粒细胞呈轻度或中等度增高,通常为(1~2)×/L,支气管高反应性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呈负相关,如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反应、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异体蛋白过敏、枯草热等,坏死性血管炎嗜酸性粒细胞可明显增高(8×/L),且伴有贫血。(2)寄生虫病:寄生虫感染时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以上。如血吸虫、华支睾吸虫、肺吸虫、丝虫、包虫等、钩虫感染时,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分类可达90%以上,使用驱虫药后,可逐渐恢复正常。(3)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嗜酸粒细胞呈轻度或中度增高。(4)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常达l0%以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脾切除后等。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嗜酸性粒细胞极度增高(达90%以上),以幼稚型居多,嗜酸性颗粒大小不均、着色不一、分布紊乱、胞质易见空泡等。霍奇金病,嗜酸性粒细胞可达l0%左右。(5)某些恶性肿瘤:癌肿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如肺癌),是嗜酸性粒细胞对白细胞介素5(IL-5)和肿瘤细胞因子的反应。在实体瘤诊断前,嗜酸性粒细胞可中度增高,治疗有效时,嗜酸性粒细胞减低。(6)某些传染病:传染病感染期时,嗜酸性粒细胞常减低,在恢复期时,嗜酸性粒细胞暂时性增高。但猩红热急性期,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酶能活化补体成分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减低见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某些急性传染病,如伤寒极期。4.其他应用(1)观察急性传染病的预后:肾上腺皮质有促进机体抗感染的能力,当急性感染(如伤寒)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减低,疾病恢复期时嗜酸性粒细胞又增多。如临床症状严重,嗜酸性粒细胞不减低,说明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预后不良。如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减低,甚至完全消失,说明病情严重。(2)观察手术和烧伤患者的预后:手术后4h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减低,甚至消失,24~48h后逐渐增多。大面积烧伤患者,数小时后嗜酸性粒细胞完全消失,且持续时间较长。(3)测定肾上腺皮质功能:患者作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后,然后肌注或静脉滴注ACTH25mg,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或注射0.1%肾上腺素0.5ml,刺激垂体前叶分泌ACTH,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肌注后4h或静脉滴注后8h,再作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结果判断:①在正常情况下,注射ACTH或肾上腺素后,嗜酸性粒细胞比注射前应减低50%以上。②肾上腺皮质功能正常,而垂体前叶功能不良者,则直接刺激时减低50%以上,间接刺激时不减低或减低很少。③垂体功能亢进时,直接和间接刺激均可减低80%~l00%。④垂体前叶功能正常,而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良者,直接和间接刺激减低均小于50%,如艾迪生(Addison)病。十二.简述异常白细胞形态变化1)毒性变化:在严重传染病、化脓性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有下列形态改变:大小不均(中性粒细胞大小相差悬殊),中毒颗粒(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空泡(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因毒性变而保留的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界限不清、染成灰蓝色、直径约1~2μm、亦可见于单核细胞),退行性变(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核溶解等)。上述变化反映细胞损伤的程度,可以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2)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细胞体积较大,直径16~25μm,核分叶常在5叶以上,甚至在10叶以上,核染色质疏松。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抗代谢药物治疗后。3)棒状小体:细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μm,1条或数条,见于急性白血病,尤其是颗粒增多型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可见数条~数十条成束棒状小体,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可见1条细长的棒状小体,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不出现棒状小体。十三.电阻抗法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1.电阻抗法血细胞计数原理(库尔特原理)将等渗电解质溶液稀释的细胞悬液置入不导电的容器中,将小孔管(也称传感器)插进细胞悬液中。小孔管内充满电解质溶液,并有一个内电极,小孔管的外侧细胞悬液中有一个外电极。当接通电源后,位于小孔管两侧电极产生稳定电流,稀释细胞悬液从小孔管外侧通过小孔管壁上宝石小孔(直径l00μm,厚度约75μm)向小孔管内部流动,使小孔感应区内电阻增高,引起瞬间电压变化形成脉冲信号,脉冲振幅越高,细胞体积越大,脉冲数量越多,细胞数量越多,由此得出血液中血细胞数量和体积值。2.白细胞分类计数原理根据电阻抗法原理,经溶血剂处理的、脱水的、不同体积的白细胞通过小孔时,脉冲大小不同,将体积为35~fl白细胞,分为个通道,其中,淋巴细胞为单个核细胞、颗粒少、细胞小,位于35~90fl的小细胞区,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核分多叶、颗粒多、胞体大,位于fl以上的大细胞区,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原始细胞、幼稚细胞等,位于90~fl的单个核细胞区,又称为中间型细胞。仪器根据各亚群占总体的比例,计算出各亚群细胞的百分率,并同时计算各亚群细胞的绝对值,显示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十四.红细胞直方图在贫血中的应用1.小细胞性贫血(1)RDW正常:红细胞主峰左移,基底较窄,为小细胞低色素均一性图形,见于轻型地中海贫血。(2)RDW轻度增高:红细胞主峰左移,为小细胞低色素和细胞不均一性图形,见于缺铁性贫血。(3)RDW明显增高:红细胞显示双峰,小细胞峰明显左移,波峰在50fl处,大细胞峰顶在90fl处,基底较宽,为小细胞低色素不均一性图形,见于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经治疗有效时。2.大细胞性贫血(1)RDW轻度增高:红细胞峰右移,基底增宽,为大细胞不均一性图形,见巨幼细胞性贫血。(2)RDW明显增高:红细胞峰右移,出现双峰,以l00fl处峰为主,为大细胞不均一性图形,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治疗初期。3.正细胞性贫血(1)RDW正常:为正常红细胞图形,见于慢性病贫血、急性失血、骨髓纤维化、骨髓发育不良。(2)RDW轻度增高:为红细胞不均一性图形,见于血红蛋白异常、骨髓纤维化。十五.简述尿标本采集的种类1.晨尿:即清晨起床后第一次排尿时收集的尿标本,即为首次晨尿。这种标本尿较为浓缩,可用于肾脏浓缩能力评价。首次晨尿常偏酸性,其中的血细胞、上皮细胞、病理细胞、管形或管形等有形成分,以及如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等的浓度较高。但夜尿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过长,硝酸盐及葡萄糖易被分解,不利于检出在酸性环境中易变的物质,因而推荐采集第2次晨尿代替首次晨尿。2.随机尿:这种标本不受时间限制,但此尿标本,仅反映某一时段的现象,且易受多种因素(如运动、饮食、用药、情绪、体位等)的影响,可致尿检成分浓度减低或增高。3.计时尿:按特定时间采集尿标本。(1)3h尿:一般是收集上午6~9时时段内的尿,多用于检查尿有形成分,如1h尿排泄率检查等。(2)餐后尿:通常收集午餐后至下午2时的尿。这种尿标本,有利于检出病理性糖尿、蛋白尿或尿胆原。有助于肝胆疾病、肾脏疾病、糖尿病、溶血性疾病等的临床诊断。(3)24h尿:患者上午8时排尿一次,将膀胱排空,弃去尿,此后收集各次排出的尿,直至次日上午8时最后一次排尿的全部尿。尿中某些成分24h不同时间内的排泄浓度不同,如肌酐、总蛋白质、电解质等,为了较准确地定量分析这些成分,必须采集24h尿。(4)特殊试验尿:①尿三杯试验:多用于男性下尿路及生殖系统疾病定位初步判断。②耐受性试验尿:如经前列腺按摩后排尿收集尿标本。4.无菌尿:常用的方法有:中段尿:留尿前先清洗外阴,在不间断排尿过程中,弃取前、后时段的尿,以无菌容器只接留中间时段的尿。

END

扫码







































白癜风人民大会堂活动
中药可以控制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cmctc.com/pxzl/74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