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的原因是什么?
正常来说,我们人体的红细胞的寿命约4个月,人体的红细胞的寿命如果缩短至半个月时才会发生贫血。溶血性贫血是因为患者体内的红细胞破坏速率增加也就是寿命缩短,导致患者已经超过正常的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所以导致患者贫血。我们都知道骨髓有6~8倍的红系造血代偿的能力,溶血性贫血就是患者的红细胞破坏速率超过正常的骨髓的代偿范围内,有溶血的情况但不出现贫血症状,所以叫溶血性疾患。
溶血性贫血严重吗?症状有哪些?
虽然溶血性贫血的病种繁多,但其具有某些相同特征。溶血性贫血的症状及危害程度主要与溶血过程持续的时间和溶血的严重程度有关。
1、慢性溶血:多为血管外溶血,发病缓慢,表现贫血、黄疸和脾大三大特征。因病程较长,患者呼吸和循环系统往往对贫血有良好的代偿,症状较轻。由于长期的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可并发胆石症和肝功能损害。
2、急性溶血:发病急骤,短期大量溶血引起寒战、发热、头痛、呕吐、四肢腰背疼痛及腹痛,继之出现血红蛋白尿。严重者可发生明显衰竭或休克。其后出现黄疸和其他严重贫血的症状和体征。
中医怎么治疗溶血性贫血?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对于溶血性贫血患者而言,西医药物治标难治本,且带有很多副作用。溶血性贫血患者宜采用补肾活血法治疗,温热内蕴:多为溶血发作期,可见皮肤巩膜黄染、尿色红绛或呈酱油色、倦怠气短、舌淡胖苔赋,治以清热利湿。本病迁延难愈,久病多瘀,多有黄疸、腰痛、尿色黑赤,易合并血栓形成,符合中医血瘀范畴,应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加活血化瘀法。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