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给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大病解析。这是第一部分。以后会给大家陆续介绍各种大病相关的问题。
既然说到大病,大家先来听我多说几句,介绍一下平安新推出的平安福。近日,平安福健康保障计划在CCTV1和CCTV13同时播出,相信很多小伙伴都已经看到了,所以,您不用再怀疑,产品不好也不会上央视!它与老平安福有以下区别:
区别一:重疾种类由45种增加到80种;
区别二:轻症种类由8种增加到20种;
区别三:平安福16产品组合费率提升约5%;
区别四:新增平安RUN健康加保障理念;
下面我们闲话少说,给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大病:
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它是什么?(弥漫:到处都是)
是一个综合征,是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在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导致循环功能和其他内脏功能障碍,产生休克、出血、栓塞、溶血等临床表现。
纤维蛋白沉积?
一般出现在孕中或是孕后期,为了防止胎盘粘连(正常生产时胎儿娩出后不久胎盘就会自行从子宫壁剥离排出,有时候会发生胎盘部分或全部粘连于子宫壁不能自行剥离,称为胎盘粘连)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的功能主要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同时血小板还有维护毛细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具有形成血栓,堵塞创口,释放与凝血有关的各种因子等功能
血栓是血流在心血管系统血管内面剥落处或修补处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块。微血栓: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被发现。栓子堵脑部,头昏、头痛、失眠、眩晕,半身不遂、语言障碍;堵在眼底视力减退或失明。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挂什么科?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属于内科、血液科
病因
疾病认知
是否具有传染性:无传染性
患病人数比例:0.%
治愈率:40%
治愈周期:3-8周
病死率高达31%~80%
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医院约(-元,只是简单的治疗费用)
如何治疗
治疗DIC首先要控制诱发DIC病理反应的原发病,控制出血和血栓是DIC治疗的重点。
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案不但可以提高存活率,而且可以预防器官缺血性损伤。
由于DIC凝血系统激活,广泛的血管内凝血使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消耗,导致严重出血或血管内溶血引起贫血,因此必须补充相应的血液成分。一般在DIC低凝状态时应在病因治疗和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及时补充被消耗的血小板及凝血因子,使其恢复或接近正常的止血水平。
1、全血:全血库存超过1周则不宜用于DIC抢救,因为库血中含有氨、钾及细胞碎屑,红细胞破坏后可释放红细胞素,亦有促凝作用。目前许多研究表明成分输血对DIC的疗效明显高于新鲜全血,因此,临床提倡输血成分治疗DIC。
2、红细胞:当失血超过血容量20%~30%,同时伴有临床贫血症状或活动性出血表现时,应输入红细胞,凡因DIC出血致显著贫血,机体出现较重缺氧症状者,无论DIC病理过程是否得到控制均可输注浓缩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以提高血液携氧能力,纠正组织缺氧。
3、血小板:DIC患者输注血小板要同时应用肝素,如果血小板计数达到预期的效果可不增加肝素的用量,如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血小板输入后迅速减少,则可将肝素用量提高到10U。
日常护理
1、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2、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对预防此病也很有帮助。
食疗保健
饮食清淡富于营养,注意膳食平衡。忌辛辣刺激食物。以免造成病情反复的情况,比如说,海鲜、鸡肉、狗肉等。与此同时,也要禁食刺激性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多吃提高免疫力的食物,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案例分享
惊心动魄8小时,成功抢救一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纪实。
一名怀孕仅7个月的孕妇在家中突发阴道大量流血,B超提示胎盘早剥,胎心微弱。主任医师在全麻下紧急进行剖宫产术,术中出血ml,认为患者是胎盘早剥,根据双下肢皮肤大片出血点,凝血系列、血小板、D-二聚体等一系列检查能够确诊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治疗的重点在于尽早疏通阻塞的微循环,重新建立出凝血平衡,同时防治休克及器官功能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患者微循环中形成大量微血栓,同时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加强,治疗不及时容易引起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最终导致死亡,病死率高达31%~80%!
经过详细检查,考虑患者产后回心血量增多,且大量输血可能会引起心脏负荷增加导致急性心功能不全。医生果断安排为患者静脉注射呋塞米,无创正压通气,半小时后患者症状得到缓解。患者凝血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并且为其保住了子宫,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现已康复出院。
二、骨髓纤维化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否
患病比例:发病率约为0.01%-0.02%,中老年多见
易感人群:发于50-70岁的人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贫血
就诊科室:内科血液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对症治疗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终身间歇性治疗
治疗费用: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
症状体征
此杀手平时“其貌不扬”喜欢玩阴的,大多隐匿,进展缓慢,许多病人常于症状出现数月或数年后才确诊,最多见的为疲乏,体重减轻及巨脾压迫引起的各种症状,起初,全身情况尚好,逐渐出现脾增大,代谢亢进,贫血加重的症状,晚期可有出血症状。
临床表现
1、脾,肝肿大脾大是最重要的临床表现,发生率几乎%,偶尔病人自己发现左上腹有一肿块或体检时被发现,有人认为脾大程度与病程有关,脾肋下每1CM代表一年病程,由于脾大,常感觉腹部饱满或沉重压迫,脾触之坚实,一般无压痛;但如脾增大太快,可因脾局部梗死而发生局部疼痛,甚至可以听到摩擦音。
2、全身性症状中晚期病人大多有乏力,体重减轻,怕热,多汗等症状,食欲一般或减退,晚期消瘦尤为明显。
3、贫血早期既有轻度贫血,随血红蛋白下降逐渐加重,晚期面色苍白
,疲乏,无力,体力活动后气促,心悸等症状较明显。(心悸:其病位在
心,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多因体虚劳
倦,情志内伤,外邪侵袭等,导致心神失宁而发病。)
4、出血症状早期血小板计数增高或正常,无出血症状,晚期血小板减少,皮肤常出现紫癜或瘀斑,可有鼻出血。
5、其他少数病人可有不明确的骨痛,很少数病人因血尿酸增高而发生继发性痛风性关节炎。
预防护理
避免接触放射线及苯,铅等化学物质,因职业需要经常暴露在这些损害性因素下者应严格执行防护措施。日常生活,饮食起居应有规律,劳逸结合,饮食应有节制,尤其要注意勿进食过多煎炸,熏烤,过焦,胶制食物,避免排除不良情绪的影响,保持乐观,活泼的心理状态,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如缓跑,打太极拳等以通畅气血,调节身心,若患有慢粒骨髓炎,骨结核等疾病者,应积极,耐心,持久,规范地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变化,尤其强调应用中医药辨证论治以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调补身体,可减少继续发展成髓纤。
案例分享
骨髓纤维化的故事——“硬老头”的张大爷
老张大爷今年60多岁了,是一个退休的老工人,上班的时候,就以工作能干,敢打硬仗而著名,是单位有名的“硬骨头”。最近,老张觉得逐渐开始出现了身上没劲,全身乏力的症状,并且开始不爱吃东西,人也开始消瘦,开始以为是年纪大了,身体虚弱,后来发现左边的肚子也开始疼了,还自己摸到了一个包,医院检查。医生给老张做了验血,发现他患有贫血,更让人吃惊的是,肚子上的那个包,竟然是肿大的脾脏,这下,老张引起了医生的高度重视,告诉老张,他应该接受骨髓穿刺检查,就是用特制的穿刺针刺入人的髂骨里面,抽取一些骨髓来化验,这样可以帮助查找贫血的原因,是贫血的常规检查方法。穿刺的时候,让医生大吃一惊的是,老张的骨头非常坚硬,将近两毫米粗的专用钢针竟然无法刺入骨头,好像刺到了钢筋铁骨一样,弄弯了三根穿刺针也难以完成检查,最后迫不得已更换了穿刺位置,才得以成功。
三、溶血性链球菌性坏疽
溶血性链球菌坏疽系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炎症性化脓性疾病。多在外伤或手术后发生,如皮肤擦伤、外科切口、褥疮、肛周瘘管或糖尿病性足部溃疡等,且多见于糖尿病、心血管及肾脏疾病者,表现为暴发性境界清楚的疼痛性肿胀性红斑、溃疡、坏死。
挂什么科?
溶血性链球菌坏疽属于皮肤科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否
患病比例:0.01%
易发人群:糖尿病、心血管及肾脏疾病者
是否具有传染性:有传染性
并发症:脓毒症和菌血症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30-60天
治愈率:75%
常用药品:红霉素肠溶片琥乙红霉素颗粒
治疗费用: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医院约(——0元)
发病机制
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皮肤卫生差,以及搔抓,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繁殖生长,向深部浸润,导致急性化脓,继之局部疼痛,出现毒血症,发热和衰竭症状,大块皮肤坏死,脱落,坏死深达皮下组织,形成急性化脓性坏疽。
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四肢,皮损在1~3天内迅速扩大,同时伴有高热、衰竭等严重全身症状。患部呈暗红色,其上发生多数水疱或大疱,下部发生不规则的出血性坏死,水疱破后,呈现出境界清楚的皮肤坏疽,且不断扩大,此时患处皮肤麻木,有坏死黑色焦痂,四周绕以红晕,故很似三度烧伤。经1周或10天后坏死组织可腐败脱落,但在身体其他部位可发生转移性皮损,多数患者病情不断发展,中毒症状逐渐加重,终因败血症或休克而死亡。
治疗
早期足量、敏感抗生素对控制病情极为重要,病损处可及早进行广泛的切开清创,全身应积极支持治疗和大量抗生素,可选用氨苄西林、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敏感抗生素。
预防
1、广泛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定期进行预防检查,尽可能消灭一切发病因素。
2、注意皮肤卫生,加强身体锻炼,增进皮肤的抵抗力。
3、保持皮肤屏障的完整性。对于瘙痒性皮肤病,避免搔抓及皮肤摩擦,及时进行合理治疗防止皮肤损伤。
4、衣帽毛巾、面盆等个人用品禁止公用,防止接触传染,对患者适当进行隔离。患者所用敷料及接触物要严格消毒或焚毁。
白斑病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