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壹点通讯员张金涛蒋芳芳刘仁同记者陈甜田
从采集到送达,历时13个小时35分钟,从杭州到滨州,跨越千里。4月18日深夜10时35分,中华骨髓库工作人员姜波将当天采集到的造血干细胞亲手交到刘仁同手中,给年仅17岁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带来了再生的希望。
4月18中华骨髓库工作人员姜波(左)将造血干细胞交到滨医附院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刘仁同(右)手中。
年4月份,一名年仅17岁的患者因乏力、皮肤布满出血点等原因到滨医附院就诊,经综合检查,确诊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滨医附院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刘仁同介绍,再生障碍性贫血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再障”,这是一组骨髓造血组减少,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周围血全血细胞减少的综合病征。根据病情一般通过药物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方式治疗。
刘仁同告诉记者:“前期,这名患者曾到北京就诊,北京方面的专家给出的建议是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但家属考虑到排异等风险,没有接受。后来经过半年时间药物治疗,效果不好,转而决定采取造血干细胞移植。”
记者了解到,根据供体和宿主的关系,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分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又分为同胞全相合(首选,主要是亲兄弟姐妹间)、单倍体移植(又叫半相合移植,父母子女之间等,排异反应及花费稍重于全相合)、无关供者移植(中华骨髓库寻找,移植后排异反应介于全相合与半相合之间)。
“非常幸运的是,我们在中华骨髓库中为这个患者找到了全相合供者,经过进一步比对,条件非常理想,经中华骨髓库与供体沟通,对方非常配合,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刘仁同说,本来采集和移植原定于一个月前进行,但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移植暂时搁置。待疫情好转,患者的病情也不适合继续拖下去,采集和移植程序重新启动。
“在采集之前,我们已经对患者做了预处理,经过化疗等方式,患者骨髓已被完全清空,免疫完全抑制,就等着造血干细胞采集成功后进行移植。现在来看,采集情况非常理想,患者痊愈的希望非常大。”刘仁同说。
4月18日深夜10时35分,在滨州市交警部门的引领护送下,一辆济南牌照汽车停医院急诊科前,中华骨髓库工作人员姜波将当天下午刚采集到的造血干细胞亲手交到刘仁同手中。
滨医附院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刘仁同(右)紧紧握住中华骨髓库工作人员姜波(左)的手。
“谢谢你们!这是生命的希望。”刘仁同紧紧握住姜波的手。
“医院进行的,从今天上午9点开始,一直持续到下午1点。因为疫情原因车次较少,下午2点我同事带着造血干细胞从杭州乘高铁到合肥,后转车到济南。今晚8点半,我从济南西站开车接力来到滨州,整个过程非常顺利,一点没有耽搁。”姜波说。
记者了解到,供者来自浙江杭州,受者来自山东滨州,两人此前没有任何交集。从上午九点到下午一点,历时五小时共毫升造血干细胞,将相隔千里的杭州、滨州两地紧紧连接在了一起。
准备将当天采集到的毫升造血干细胞注入患者体内。
当晚11时10分,造血干细胞开始注入受者体内,次日0点50分顺利输完,给患者带来了再生的希望。
4月18日晚11时10分,造血干细胞开始注入受者体内,次日0点50分顺利输完。
此前,滨州曾有多人作为供体向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这是滨医附院也是滨州首次作为受体接受中华骨髓库的捐赠。据中华骨髓库资料显示,全中国超过万人等待着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能依靠亲属之间配型成功的数量非常少,所以更多的需要在非血缘关系中寻找相合的人。刘仁同表示,希望更多人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队伍中来,让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