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在检查血常规之后,提示有血小板的减少的情况,此时则需要警惕是否存在以下因素,建议完善其它项目检查,根据个人情况尽早就医治疗。
1.血小板分布异常:指血小板分布宽度异常,患者可能会引起出现凝血功能紊乱或异常,主要与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病症有关,患者可能会出现疲劳、出血等症状,部分症状严重者可伴有意识障碍,需及时治疗。
2.血小板生成不足:指骨髓制造血小板能力减弱,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及感染病症,可引起该情况。同时,患者如果接触了某些毒物或药物如苯、二甲苯、环磷酰胺等,也可能导致骨髓巨核细胞增殖或生长发生障碍,最终引起血小板生成不足。
3.血小板消耗过多:主要与常见的免疫系统疾病有关,如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病,患者可能会发生免疫功能紊乱的情况,免疫系统易生成针对身体血小板的抗体,使体内血小板过度消耗,遭受破坏的血小板过多,也可出现血小板水平偏少的情况。
4.假性血小板减少:这类情况通常并非患者自身血小板水平减少,是指血小板水平正常的患者,其血液样本与试管内部的试剂发生了化学反应,出现聚集,最终使机器判定为血小板过少,患者通常可再次接受检查以明确个人血液指标情况。
血小板检测对于诊断各类疾病有着重要参考作用,患者可结合医生建议对症处理,利于改善血小板水平偏低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