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药是指专用于渔业方面有助于水生动植物健康生长的药物,主要限于增养殖业。在我国,渔药包括微生物类药物、杀虫驱虫类药物、消毒类药物、中草药制剂、调理水生动物代谢或生长的药物、环境改进剂、水产疫苗等7大类。截止到年底,兽药地方标准上升国家标准工作已基本结束,其中国家标准渔药制剂共有种、个剂型,在今后水产养殖病害防治进程中只允许使用这些渔药。这些渔药来源广泛、生产简单、本钱低廉、使用方便、疗效明显,是防治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首选,在我国水产养殖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通过GMP认证的渔药生产企业近家,年产渔药(不包括生物渔药和微生态制剂类)2.5万吨~3万吨,产值4亿多元。剂型作为渔药运用的情势,可改变渔药的作用性质,调理药物作用的速度,下降药物的毒副作用,决定药物的稳定性,对渔药的疗效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打破了“化学结构”是唯一决定疗效的传统观念。近年来,随着一些毒性高、用量大的渔药旧型制剂对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和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安全、经济、方便的渔药新剂型的需求量也日趋增加。相对旧剂型和原料药而言,新剂型渔药有其诸多优点:
(1)剂型是展现渔药生命力的保障。渔药是目前水产养殖动物疾病控制的最直接、最有效和最经济的工具。如将盐酸土霉素和烟酸诺氟沙星分别连续使用5天,池塘养的得病斑点叉尾鮰便可基本停止死亡,有效治愈率分别可达48.86%、66.24%和58.03%、60.89%。将交杀霉素和克病威结合使用3天~5天,患腐皮病的黄鳝也基本停止死亡,有效率高达71.5%和76.0%。因此,渔药在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治进程遭到普遍重视。渔药本身的药理效应固然重要,但若没有适合的剂型与相应的适用制剂,就不可能成为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防治的有效手段。只有剂型选择正确、公道,药物才会被机体充分吸收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药效,是剂型决定了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适用性和精确性等。可以说剂型是渔药的强大生命力的保障,是渔药应用于监床的基本情势。
(2)剂型可以改变渔药作用的性质,扩大渔药的运用范围。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应,即药物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增进体有与体内环境的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或抑制入侵的病原体,协助机体提高抗病能力,到达防治疾病的效果。研究表明,剂型可以改变渔药作用的性质。如链霉素粉剂药浴可以防治牛蛙细菌性疾病和水霉病,而链霉素粉针剂腹腔注射还可以防治亲鱼产后感染;碘结晶体内服可以医治草鱼出血病、虹鳟病毒性疾病和艾美虫病、青鱼球虫病等,但碘酊或碘甘油局部涂抹可治疗鲤嗜子宫线虫病的作用。深入研究渔药的剂型对扩大渔药的运用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3)剂型可以调理渔药作用的速度,确保渔药充分发挥疗效。渔药由于剂型上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释放性,从而影响了药物的吸收和消除,进而影响了作用速度。即便是同一种药物的不同剂型,药物的作用速度也有所不同。研究表明,0.05mg/L2%的阿维菌素乳油对患锚头蚤的银鲫医治效果达92%时的时间需要24小时,而0.05mg/L2%的阿维菌素水乳剂对患锚头蚤的银鲫取和相同的疗效仅需6小时。因此,在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防治进程中,有必要根据监床运用实际需要,通过改变剂型以加快或减慢渔药作用的时间,从而充分发挥渔药的疗效。
(4)剂型可以下降渔药的毒副作用,增强渔药使用的安全性。近年来因渔药的长时间使用,尤其是不规范使用和超量使用,致使环境污染、病体耐药性增加和养殖产品药物残留超标等时有发生,对水产养殖业的长远发展和消费者健康都可能产生一定的潜伏影响。渔药剂型的创新与运用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如2%阿维菌素水乳剂对鲢、银鲫和麦穗鱼的96小时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15mg/L、1.15mg/L和1.83mg/L,2氧化氯水溶液(含有效氯2.4%)对异育银鲫的安全浓度为,而通过剂型的改进,对2%阿维菌素乳油的96小时半致死浓度则下降为0.98mg/L、0.57mg/L和1.08mg/L,mg/L的稳定性粉状2氧化氯(含有效氯6.6%)也经实验证明为实际无毒。这无疑极大增强的渔药使用的安全性。
(5)剂型可以决定渔药的稳定性,保障渔药的有效性。纵观渔药发展过程,作用靶位的挑选取与鉴定是其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现代新药研发的重要突破口。剂型具有定向作用,无疑会成为新型渔药研发的重点。剂型的定向作用可以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程度,致使药物在某一组织或器官内浓度高。研究表明,恩诺沙星透皮剂浸浴给药显著增强了鲤鱼体内的恩诺沙星血药浓度,而且增强了鳃、皮肤对药物的吸收,其中鳃的吸收强于皮肤;恩诺沙星壳聚糖纳米粒也可以显著提高恩诺沙星的生物利用程度,比参比恩诺沙星原料药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
在规范用药进程中还要注意以下事项:(楼层较多,从二楼起顺次排序以下,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看)
1、常见渔药配伍忌讳
2、禁用渔药及其危害
3、渔药使用的几个误区
4、特种水产养殖动物禁用渔药
5、水产养殖进程中食盐的妙用
6、巧用板蓝根防治鱼病
7、生石灰、茶粕和大蒜素的使用
8、夏季使用渔药的注意事项
9、药饵制作与使用注意事项
10、如何提高内服药疗效
11、渔药使用中常见的几种毛病
12、无公害渔药简易配制方法
十三、3氯消毒剂的使用
十四、影响渔药药效的因素
十五、提高药效的原则
十六、鱼池药害与泛塘的区分
十七、2氧化氯在水产养殖业的运用
十八、鱼病药物防治技术
十九、水产上经常使用的免疫增强剂
210、如何使病鱼吃到足够的药量
211、经常使用鱼种药浴药物及浓度
1、常见渔药配伍忌讳
在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注意渔药在使用进程中的配伍忌讳,对正确用药、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下降用药本钱等十分重要。
1.生石灰:不能与漂白粉、钙、镁、重金属盐类、有机络合物等混用。
2.漂白粉:不能与酸类、福尔马林、生石灰等混用。
3.高锰酸钾:与有机物如甘油、酒精等混合还原脱色失效;与氨及其制剂呈絮状沉淀失效;与甘油、药用盐酸研磨时可爆炸。
4.新洁尔灭:为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不能与碘、过氧化钠、氧化剂适用;不能与肥皂、洗衣粉等表面活性剂适用。
5.碘及其制剂:与铵水、铵盐类生成爆炸性磺化物;与碱类生成碘酸盐;与重金属盐类生成黄色沉淀;与硫代硫酸钠、盐酸氧化脱色;与生物碱共用会变成蓝色;与挥发油、脂肪油共用会分解失效;与碱性药物、抗胆碱药共用会使本药物的吸收减少。
6.青霉素:与碱性药液逐步失效;与酸性药物分解失效;与氧化剂、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溶液失效;与重金属盐,如铜、汞、铅等失效。
7.硫酸铜:与氨溶液生成蓝色沉淀;与盐酸及其制剂生成暗褐色沉淀;与碱性液体生成深蓝色沉淀;放置或加热呈黑色。
8.敌百虫:不能与碱性药物一起溶解混合使用;溶液久长放置逐步分解失效;与含磷农药一起使用会产生拮抗作用失效。
2、禁用渔药及其危害
农业部规定以下药物制止使用于水产养殖业:
1.氯霉素:对人体的毒性较大,抑制骨髓造血功能,造成过敏反应,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包括白细胞减少、红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还可引发肠道菌群失调及抑制抗体构成。该药已在国外禁用。
2.呋喃唑酮:该药残留会对人体造成潜伏危害,可引发溶血性贫血,多发性神经炎,眼部伤害和急性肝坏死等疾病。目前已被欧盟等国禁用。
3.甘汞、硝酸亚汞、醋酸汞和吡啶醋酸汞:汞对人体有较大的毒害作用,极易产生富集性中毒,出现肾伤害。国外已在水产养殖业中制止使用。
4.锥虫砷胺:砷有剧毒,其制剂不但可在生物体内构成富集,还可对水域环境造成污染。国外已禁用。
5.五氯酚钠:易溶于水,经太阳照耀易分解。该药易造成中枢神经系统、肝、肾等器官的伤害,对鱼类等水生动物毒害性很大。该药对人体也有一定毒性,对人的皮肤、鼻、眼的粘膜刺激性强,使用不当可引发中毒。
6.孔雀石绿:该药有较大的副作用。它能溶解足够的锌,引发水生动物急性锌中毒。该化合物对人体是一种致畸、致癌、致突变的“3致”物资,潜伏的危害极大。
7.杀虫脒和双甲脒:这两种药物已被农业部、卫生部列为高毒性药物,制止使用。该药的毒性大,且中间代谢产物对人体也有致癌作用;还可通过食物链对人体造成潜伏危害。国外也已禁用。
8.林丹和鸩杀芬:这两种药物均为有机氯杀虫剂。其最大特点是自然降解慢,残留期长,对生物的富集作用,有致癌性,对人体功能性器官有损伤等。国外已禁用。
9.甲基睾丸酮和乙烯雌酚:这两种药物属激素类药物。在水产养殖动物体内的代谢较慢,极小的残留量都可对人体造成危害。
甲基睾丸酮对妇女可能会引发类似早孕的反应及乳房肿胀、不规则出血等;大剂量运用则影响肝脏功能;孕妇的女胎男性化和畸形胎的产生,易引发新生儿溶血及黄胆症状。
已烯雌酚可引发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头痛反应等,伤害肝脏和肾脏;可引发子宫内膜及孕妇胎儿畸形。
10.酒石酸锑钾:该药是一种毒性很大的药物,对心脏的毒性更大,能致使心室性跳动过速、早博,致使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症,还可能使转氨酶升高、肝肿大、出现黄痘,并发展成中毒性肝炎。国外已禁用。
11.喹乙醇:主要作为促生长剂在水产饲料中添加,其抗菌作用是次要的。若长时间使用此药,对水产养殖动物的肝、肾脏造成很大损伤,引发肝肿大、腹水、乃至造成死亡。另外,长时间使用还会产生耐药性,致使肠球菌广为流行,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欧盟等国已制止使用。
12.甲基磷、甲基对硫磷、敌敌畏、六六六:这些药物对水生动物的危害很大,残留在水体和底质中的时间长,对环境的破坏性大,对人体健康影响也极大。欧盟等国禁用。
3、渔药使用的几个误区
水产养殖病害频繁产生致使渔民滥用渔药,尤其是在夏季高温季节,在鱼病容易爆发和流行的季节,给水产养殖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渔药使用就更加盲目,因此,建议注意用药进程中的几个误区。
1.轻预防重医治。鱼类生病后常常不像陆生动物那样易于发现,一般在发现后已有部份鱼死亡。由于他们栖息在水体中,所以,给药的方法也不像陆生动物那样容易,而且计量很低、难准确。实际上,鱼在病发后一般都已停食,内服药不容易见效,只能通过外用药的方法杀灭水体中的病原体,避免感染健康鱼,挽救一些病情较轻的鱼,对病情较重的鱼是很难救治的。因此,防重于治的原则一定要建立和坚持。鱼病的预防,包括水质调理、优良饵料的充分供应、生态环境的改进、人工免疫等,是一个综合性的预防进程。
2.不能准确诊断病因,难以对症下药。鱼病的产生也由外在的环境因素改变而引发,也有的是因鱼体受机械损伤而后感染致病菌而至,要准确诊断鱼病后再采取对症下药措施。而目前许多养殖人员1看到鱼生病了,就凭经验滥用药,不计后果,结果是用药后不起效果,乃至死亡量更大。
3.病急乱用药,用药方法不当。许多养殖人员在发现鱼生病后就非常着急,一旦发现死鱼后,立即几种渔药同时使用,且不间断使用,认为只要用药就会抑制住病情,结果是鱼的死亡不降反升。另外,用药早期,池塘中鱼的死亡数量常常有不减反增的现象,养殖人员则认为是用药无效,马上换药,造成药物间产生拮抗作用。
4.对药物的耐药性认识不足。耐药性是指细菌与药物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落,直到消失的一种现象。细菌产生耐药性,是对多数抗菌、抑菌类药物长时间使用后必定出现的现象。有些养殖人员在医治鱼病时,长时间使用同一种抗菌或抑菌类药物,不注意轮换用药,乃至将抗菌、抑菌类药物作为预防性药物,终究必将就会产生耐药性,养殖鱼类一旦病发,再用抗生素类药物疗效下落。因此,对养殖水域中的病原体进行抗菌类药物敏感性监测,及时了解病原体的耐药性程度,可有效指点公道用药。
5.滥用中草药,对中草药有误解。许多养殖生产者认为中草药既绿色(无药残),又环保,从而滥用。相对而言,中草药较化学药物的毒性小,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较低。但中草药也是药物,也有正负两方面的作用;另外,给药方法也会直接影响其疗效,如果只有看到其正面效果,而忽视其负面作用,不改进其加工生产方式,大量不合理地使用中草药,也会使得其结果相反。
6.医治鱼病时停食。在养殖生产中,当鱼病产生时,很多渔民采取停食的方法医治鱼病。在实践中确切遇到很多停食或减少投喂而死亡量下落的情况,可是很多人不问缘由,认为只要停食或减少投喂就会控制鱼死亡,这是很不科学的。对一些水质恶化引发的鱼病采取这种方法,会减少养殖水体内有机物及有毒物资的积累,起到减缓水质快速下落的作用,对鱼病医治是有益的,但对因其它原因此引发的疾病,这样做会起到相反的效果,所以,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7.用药后麻痹大意,不认真视察。有的养殖生产者认为用药后,鱼类的病情就会好转,却不知天气、水质、营养、鱼体的免疫力状态等都会不断变化,从而引发鱼病,一旦不注意加强视察和管理,病发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就会造成大量死鱼事件。因此,用药前应做好增氧工作,用药后12小时内有专人值班视察,发现中毒、浮头等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8.管理不当,引发鱼病多发。有些养殖人员发现一口池塘病发后,首先想到的是能省则省,先换水再说,但大多数情况下,老塘是连环塘,进排水没有分设,结果引发所有的池塘都病发,从而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4、特种水产养殖动物禁用渔药
水产养殖进程中,对药物的选择要慎重,尤其是对特种水产养殖动物,如淡水白鲳、鳜鱼等,对一些药物特别敏感,用药不当极易引发大量死鱼。
1.淡水白鲳:对有机磷农药最敏感,故应制止使用敌百虫等药物。
2.鳜鱼:对敌百虫等药物敏感。敌百虫的浓度为0.2mg/L以上,就会致使中毒死亡。
3.加洲鲈鱼:对晶体敌百虫较为敏感。在用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防治鱼病时,浓度应控制在0.3mg/L以下。
4.乌鳢:对硫酸亚铁敏感,应慎用或不用。
5.虹鳟:对敌百虫、高锰酸钾较为敏感,特别是虹鳟幼鱼。在水温11.5℃~13.5℃时,敌百虫对虹鳟的安全浓度为。
6.河蟹:对晶体敌百虫、硫酸铜较为敏感,应禁用或慎用。全池泼洒时,敌百虫的安全浓度应控制在0.3mg/L以下,硫酸铜的浓度应控制在0.7mg/L以下。
7.青虾:对晶体敌百虫、硫酸铜较为敏感,应禁用或慎用。硫酸铜的浓度应控制在0.3mg/L以下。
8.罗氏沼虾:对敌百虫特别敏感,严禁使用。全池泼洒时,漂白粉的浓度应控制在1mg/L以下,硫酸铜的浓度应控制在0.3mg/L以下,生石灰的浓度应控制25mg/L以下。
9.鱼、虾、蟹混养时,应禁用或慎用晶体敌百虫、硫酸铜。全池泼洒时,生石灰的浓度应控制在10mg/L~15mg/L以下。
5、水产养殖进程中食盐的妙用
食盐在低浓度时对病原体的生长有刺激作用,而在高浓度时则抑制病原体的生长,防治嗜子宫线虫病等。可以起到消毒、杀菌和驱虫等作用。
1.预防:水深1m的水面,每亩使用2.5kg~5.0kg,溶于水后全池泼洒,可防浮头;入冬前,对越冬鱼池按50kg/亩施用,可有效预防来年开春后的水霉病和细菌性疾病的蔓延。
2.防治细菌性疾病:每kg鱼每天用食盐、大黄、大蒜各g制成药饵,连续投喂7天,同时配合外用杀菌剂、消毒剂的使用,可有效医治肠炎病、烂鳃病等细菌性疾病,严重时可连续2个疗程。
3.爆发性出血病:每kg鱼每天用食盐、大黄、黄柏、黄岑各g制成药饵,连续投喂3天~5天,同时配合外用药连续2次。
4.水霉病:越冬鱼种或成鱼因体表受伤,在早春季节或冬季水温较低时易患水霉病,可用3%~5%的食盐水浸泡10分钟~15分钟,或全池泼洒食盐和小苏打水各g/m3。
5.寄生虫病:用3%的食盐水浸洗患寄生虫病的夏花鱼种,1分钟后斜管虫死亡,5分钟后鳃隐鞭虫死亡,10分钟后车轮虫、根体虫、口丝虫全部死亡。3cm以上的鱼种浸洗时间可适当延长。用1.7%~2%的食盐水浸洗患寄生虫病的夏花鱼种30分钟,三代虫、指环虫全部死亡,鱼蚤全部脱落。
6.气泡病:可将原有的池水排出1/3,再注入新鲜清水,然后以1ppm的浓度全池泼洒食盐水,连续2天~3天使用,可治愈。
6、巧用板蓝根防治鱼病
板蓝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等功效,对多种细菌性及病毒性疾病均有良好效果。
1.防治草鱼出血病:病发季节到来前1个月起,每半个月投喂1个疗程的板蓝根、穿心莲合剂,预防出血病有殊效。第一天,按每kg鱼用板蓝根2.5kg、穿心莲1.5kg,加开水浸泡1小时,取汁加食盐0.5kg,然后拌入麦麸或玉米粉4kg,制成药饵投喂;第二天取第一天留下的药渣放入锅中加水煮1.5小时,取汁按第一天的方法再投喂1次。或每kg鱼每天用0.5kg大黄、黄柏、黄岑、板蓝根及盐各0.5kg拌成药饵投喂,连续投喂7天,防治草鱼出血病。或用板蓝根70%,苦木30%,按比例混合,每kg鱼每个月投喂药饵2.5kg~5kg,其中每天用药粉0.5kg,加磺胺类药物5g~10g,连续投喂5天~7天。
2.防治草鱼细菌性烂鳃病与肠炎病并发症:先按每亩1米水深用生石灰15kg全池泼洒,然后每亩1米水深用黄边须根50g、板蓝根g,加水2.5kg煎煮成药汤,再用药汤煮大米或稻谷投喂,每天1次,连续投喂2天。病情严重者连续投喂3次~4次,每天1次。
3.防治长吻鮠赤皮病、烂鳃病与肠炎病并发症:每kg鱼用板蓝根、黄连、半枝莲、穿插心莲、侧耳根、茅草根、甘草各g,按适当比例配伍煎煮成汁,加入土霉素2g,均匀拌入饲料中投喂,每天1次,连续5天,结合外用杀菌消毒药物,可有效防治此病。
4.防治甲鱼鳃腺炎病:板蓝根40ppm水煎剂全池泼洒,可有效防治甲鱼鳃腺炎病。病情严重时,甲鱼注射复方大青叶和板蓝根注射液,剂量为2mL,每天2针,然后将其浸入60ppm的大青叶和板蓝根的比例为1∶2的合剂中,疗效显著。
上述方法多为实践经验的总结,但目前国家已明令制止使用原料药,且中草药的剂型已列入国家标准的有70种左右,应选用国家标准渔药中相应的中草药剂型。
7、生石灰、茶粕和大蒜素的使用
1.生石灰:定期全池泼洒生石灰,不但可以减少多种病害有产生,还可以提供水生动物所需的钙元素,对甲壳类水产动物尤其重要。使用方法:选择没有吸湿风化的生石灰清塘消毒5天~9天后,每20天再施用1次,每亩1米水深用量为15kg~20kg。泼洒生石灰和池塘施肥不能同时进行,时间间隔为5天左右;生石灰不与含氯消毒剂同时使用,一般含氯消毒剂和杀虫剂5天后可用生石灰;水体pH大于8时最好不用生石灰。
2.茶粕:茶粕又称茶枯、茶饼等,是油茶籽榨油后的副产品。因其含有一种溶血性的皂角苷素,能杀灭埋于淤泥中的各种杂鱼、蛙卵、蝌蚪、蚂蟥和螺、蚬、蚌等。同时茶粕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少许的脂肪,和多种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养殖期间使用茶粕能预防鱼类出血病、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等疾病,也能杀死鱼体表和鳃上寄生的病原体和寄生虫卵等,能增进虾、蟹脱壳生长。使用方法:选用新鲜、无霉变的块状或粉状茶粕或粉碎的茶饼,清塘消毒时,将其浸泡1昼夜后,连渣带汁全池泼洒,每亩用50kg左右的茶粕;预防鱼、虾、蟹病时,在4月~10月,1米水深每亩用5kg,将其分别踩入池塘四周和中心的淤泥中。
3.大蒜及大蒜素:大蒜及大蒜素具有杀虫、消积、解毒消痛、消食、杀菌等作用,对阴性菌、多种真菌和病毒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内服可增进肠道蠕动、增强食欲。使用方法:将鲜大蒜捣烂拌入饲料中投喂,按吃食动物体重的1%~3%添加大蒜或0.2%添加大蒜素,连续投喂4天~6天;也可用大蒜素加水全池泼洒,药物浓度4mg/L~20mg/L。(
作者:王玉堂/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提示:待续未完,敬请
北京专科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