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蚕豆上市的季节,
绿色新鲜的蚕豆成为
餐桌上的一道备受欢迎的佳肴。
但是并非人人都能享受这种美味,
长沙县6岁男孩晓宇(化名)
就因吃了半碗炒蚕豆后出现发热腹痛,
而且面色发黄适,
到南华医院
就诊后被诊断为蚕豆病,
目前因病情较重住进了儿童重症监护室。
吃了半碗蚕豆,孩子突然发病
据孩子妈妈杨女士(化名)回忆,26日下午,孩子突然说腹痛,还伴有呕吐乏力等不适,她以为是感冒,就给他喂了点感冒药。第二天,晓宇皮肤逐渐变黄,精神食欲不好,家人见医院儿科看病。“入院时,家长表示孩子有阵发性腹痛呕吐,全身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是典型的蚕豆病。”医生咨询发现,孩子妈妈和外公都有蚕豆病。前几天,孩子到邻居家串门,小孩子们在一起吃饭,孩子特别喜欢吃桌上的炒蚕豆所以吃了半碗,结果导致发病。
该院儿童重症监护室副主任医师刘晓燕介绍,孩子入院时查血常规,红蛋白仅58g/L,提示重度贫血,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考虑为进食蚕豆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贫血。
经过儿童重症监护室的医护人员的积极治疗,晓宇目前已经转危为安,尿液逐渐从酱油色变为酒红色、茶色,后恢复至淡黄色;同时黄疸消退,贫血也在慢慢得到改善。
3岁以下儿童高发,患者不要吃蚕豆制品
“蚕豆病又叫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最常见的一种遗传性酶缺乏病。”儿童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刘晓燕介绍,40%以上的病例有家族史。
这种病3岁以下儿童高发,男性占90%,起病急骤,多在进食蚕豆或者蚕豆制品后1-2天内发生急性溶血,最长者可相隔9天。主要表现为贫血、黄疸、尿液呈浓茶色甚至酱油色等症状。如果不及时纠正贫血、缺氧和电解质平衡失调,可能导致死亡。
刘晓燕提醒市民,对于有蚕豆病家族病史的人群,以及出生时有黄疸的新生儿应进行该病的筛查。检查发现G-6-PD酶有降低的人最好不要进食蚕豆、豆腐、酱油等蚕豆制品,像那些具有氧化作用的止痛退烧药、抗疟药、磺胺类、呋喃西林类、大剂量维生素C、阿司匹林等药物也需谨慎服用。
“蚕豆病”在发病初期,孩子可能会出现发热、呕吐、腹痛、皮肤发黄、尿液颜色加深等症状,发现后要立即就医。
来源: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记者李琪通讯员吴蕾符晴)
编辑:周培
提供新闻线索,请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