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朋友圈被刷屏了,妈妈们热议,原来一种国外淘汰近40年的退热药「安乃近注射液」,现在竟然还有人在给我们的孩子使用,让人惊叹,让人气愤!
因为能产生严重副作用(血液系统损害:粒细胞减少、贫血等),安乃近在国外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然而我们国家却仍有人继续在使用,个中缘由不免让人唏嘘。
但是,爸爸妈妈恐怕不知道的是:
现实中,应该淘汰却仍在使用的药物,并不只有安乃近这一个“典型”。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张“退热药家族”图谱就发现,除了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其他退热药早已“阵亡”。
这些药被淘汰,并不是因为效果不好,而是因为副作用大,其中不少药物的危害程度较于安乃近有过之而无不及。
1为什么这些退热药在国外被淘汰了?在不断的循证医学数据出来后,副作用大的药便逐渐被疗效更好,更安全的药物替代。曾经广泛用于退热的阿司匹林、尼美舒利、氨基比林、安乃近、非那西汀就是这样被淘汰的。
①阿司匹林与瑞氏综合症
从整个药物史来讲,最初从柳树树皮中提取出来的阿司匹林算得上一个百年好药。它不但具有镇痛、退热、抗炎作用,还具有防止血小板凝集,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作用。目前在某些疾病中,仍有其用武之地。
但在镇痛和退热方面,随着后起之秀「布洛芬」的出现,阿司匹林被PK了下去。
由于在作用机制上缺乏选择性,阿司匹林可能引起严重的消化道溃疡、胃出血及耳鸣。如果儿童在水痘、流感等病毒感染期间使用它,还会增加罹患瑞氏综合症(ReyeSyndrome)的风险。
瑞氏综合症是一种少见但非常凶险的疾病,多见于15岁以下的孩子,能造成脑、肝脏等多器官功能损害,救治难度大,死亡率很高。
正因如此,美国儿科学会、美国疾控中心、美国公共卫生署和美国FDA均建议:对于不满19岁的病人,不应使用阿司匹林及含阿司匹林的药物来退热。
令人欣慰的是,自从医学界发出警告,让孩子们不要使用阿司匹林来退烧以后,瑞氏综合征的患者数量已经大大下降了。
②尼美舒利与肝损害
同老大哥阿司匹林一样,尼美舒利也以类似的机制,发挥着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曾因退热效果杠杠的,而深得医生喜爱。这个药年在我国上市,起初批准的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术后创伤疼痛、慢性关节炎等的治疗。当时由于数据不多,上市时并没有强调适用的患者年龄。
随着该药的广泛应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接到了越来越多的,来自各地的不良反应报告。其不良反应报告集中于严重的肝损害,主要见于儿童。
于是CFDA于年发文,强制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在说明书下强调:禁止12岁以下儿童使用。并将尼美舒利降为抗炎镇痛的二线用药,也就是说,即便是成人患者,也只能在至少一种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失败的情况下才可以考虑应用。
可是,哪怕在CFDA发文6年之后的现在,我们依然能看到无视药品说明,给儿童使用尼美舒利的处方。看到落款处“后果自负”这样的话,更是唏嘘不已,明明有更安全的药物可用呀!
还看到下面这样的微博。由于缺乏对尼美舒利肝损害的认识,对于成人患者的普通的发热也将其视为常用药,不得不让人哀叹,这样的处方是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
③氨基比林与粒细胞减少/缺乏症
止痛药在19世纪就已经产生,年赫希斯特的“安替比林”开了先河。后来,由于能导致恶心、肝损害、粒细胞减少/缺乏等问题,安替比林终被淘汰。氨基比林是在安替比林的基础上开发得来的,解热镇痛作用较强,但引起粒细胞减少的副作用依旧没能有效避免。
粒细胞是保护人体免受致病菌侵害的重要保障。如果粒细胞带来的保护作用被人为地击垮,那患者就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这时一点点小病菌就可能给人带来大伤害,甚至可以引起严重感染而导致患者死亡。
于是,到了年,美国的药品目录中,氨基比林便被抹去了。现行的美国药典、欧洲药典、日本药局方JP16都已经找不到这个药。
但魔幻的是,直到今天,我国的市售药品中仍然能找到氨基比林的身影。
④安乃近与粒细胞缺乏症
从退热药“全家福”可以看到,安乃近是在氨基比林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理论上讲这种进阶式开发的药品,一般药效会增强,不良反应也降低不少。但安乃近依然具有不低的导致粒细胞缺乏的副作用(1.1%),差不多每百人就会出现一个。进阶药品安乃近,还不够好。
年,美国FDA基于用药安全的考虑,撤掉了安乃近全部剂型,日本、澳大利亚、伊朗等几个欧盟成员国纷纷效仿。
然而依旧魔幻的是,我国没有完全禁止这个药,安乃近的片剂、滴剂及注射剂还在使用。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提供了这样一例死亡病例:
12岁正处于花一样年纪的小姑娘,因安乃近所致的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她最初的疾病,仅仅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这样一个自限性疾病。看到这类小病付出大代价的案例,只能扼腕叹息。
⑤非那西汀与肾损害和癌症
年发明的非那西汀,当时主要作为止痛药使用。那时瑞士钟表企业的女工们天天盯着精微的钟表难免受头痛折磨,所以她们几乎每天像消费食物那样消费非那西汀。结果,很多人在服药后出现各种健康问题。医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观察和证实,发现长期服用非那西汀可损害肾脏,甚至诱发癌症,其他可能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绀及溶血性贫血。
最终,年,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将非那西汀纳入了禁药目录。
只是,这一次,身处年的我们,还是不走运地能随手买到这个药。
比如你去上网搜索“去痛片”,就可以搜索到数以百计的不同厂家生产的药物,其中不少包装上大字标明“用于发热及轻、中度的疼痛”。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就会发现它含有非那西汀和氨基比林两种可能带来巨大风险的药物成分。仅仅为了控制发烧或者疼痛而去选择这种自带双重炸弹的药物,绝对是得不偿失的。
纵观退热药的研究史,既是一部光辉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优胜劣汰的血泪史。现代医学制药学界不断淘汰旧药和研发更安全和效果更好的新药,就是在运用科学技术手段,为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医疗水平而努力。
然而,我也非常痛心地看到,制药界的这些努力,并没有完全起到作用。“全家福”名单中那些本该被淘汰掉的药物,有的还在光明正大的生产,有些则是换了个马甲继续用。
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北京中科白殿疯在哪里治白癜风的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