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0001陈u0001女士u000

01事件背景及感谢信

仁爱之心,精诚之志,创新之力

近日,医院(医院)血液科医护团队收到了一封深情的感谢信。信中写道,他们不仅在医疗技术上展现了精湛的技艺,更在心理层面给予了患者巨大的支持。这封信来自一位70岁的陈女士,她成功接受了移植手术,并已康复出院。据了解,陈女士患有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这样的高龄患者能够移植成功,在已发表的相关医学国际文献中实属罕见。

△患者病情及入院

陈女士(化名)的双腿在7月26日突然出现了密密麻麻的小出血点,即便没有受到任何外伤,牙龈也在漱口时持续渗血。这种症状持续了三天,家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便带她前往医院寻求医疗帮助。陈女士,70岁,突然出现双腿出血、血小板严重不足,入院检查后被怀疑患有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诊断与初步治疗

血液科专家裴仁治和陆滢接诊后,迅速进行了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陈女士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计数等多项指标均出现异常。特别令人担忧的是,她的血小板计数仅为1×/L,远低于正常值×/L。结合持续出血的症状,陆滢医生怀疑陈女士可能患有急性造血功能停滞或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并立即将她收入院接受治疗。入院后,确认为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经过抗生素治疗控制感染,但面临再次感染风险。

经过初步干预,陈女士的血象并未出现好转,反而呈现恶化趋势。陆滢团队在排除急性造血功能停滞的可能后,最终确诊她为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这种病症起病急骤,进展迅速,常以出血和感染发热为首发症状。随着病程的推移,贫血症状逐渐加重,几乎所有患者都存在出血倾向,其中60%以上伴有内脏出血,如消化道出血、血尿、眼底出血以及颅内出血等,死亡率极高。

在入院后的第二天,陈女士表示咽喉疼痛,陆滢医生意识到这可能是感染的迹象,因此立即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不久后,陈女士出现发烧、寒颤等症状,被诊断为败血症。幸运的是,由于提前用药,药效及时发挥,成功控制了感染的进一步发展。

△治疗方案及过程

经过这一系列的治疗与观察,陆滢团队深知陈女士面临着再次感染的风险。为了确保她的安全,他们迅速腾空了移植仓,并安排她住进了无菌病房。选择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成功后恢复良好,仅出现轻微并发症,顺利完成康复并出院。

对于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免疫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治疗虽然对年轻患者有一定效果,但见效慢,且存在多次输血和部分缓解后复发的风险。相比之下,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年轻患者中的有效率高达90%,且见效迅速。然而,找到匹配的志愿者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幸运的是,陈女士的儿子挺身而出,愿意尝试捐献。

经过配型,陈女士的儿子与其为半相合。在移植过程中,HLA配型的相容性对于提高移植成功率和减轻排斥反应至关重要。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包括造血干细胞种不活、化疗副作用无法耐受、免疫缺陷导致的新感染风险以及排异反应的不确定性,但陈女士和家属决定放手一搏。他们与陆滢团队充分沟通后,选择了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为了确保移植的成功和减少排异反应,陆滢团队精心制定了最合适的移植预处理方案和联合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方案。在捐献前,陈女士的儿子接受了升白针动员和动员剂注射,以提高干细胞的品质。

8月16日,陈女士迎来了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关键时刻。经过精心的操作,整个移植过程进展得相当顺利。仅仅10天后,干细胞便成功植活,这一速度甚至超越了多数移植患者的预期。更令人欣喜的是,在随后的恢复过程中,陈女士几乎未出现任何并发症,仅用15天便顺利出仓,这一成果无疑是对陆滢团队精心治疗与周到护理的最好回馈。

经过一个月的精心治疗与周到护理,陈女士的骨髓穿刺结果显示其造血功能已完全恢复正常,顺利达到出院标准。在随后的中秋节当天,陈女士的家人特地在办理出院手续时,向陆滢团队表达了深切的感激,并递交了感谢信。




转载请注明:http://www.cmctc.com/pxby/148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