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愿有一天,我们找不到受地中海贫血折磨的

天下无‘贫’

重型地贫患儿小岩,他在骨髓移植手术后顺利康复,已经就读小学。

院子里坐满了客人,小岩迅速从傣楼上跑下来,一会儿对答如流地和客人聊着天,一会儿摆弄着客人送来的玩具月球车,不亦乐乎。

客人们被这个8岁小男孩逗得哈哈大笑,“完全看不出他曾是一个重型地中海贫血(以下简称地贫)患儿”“妈妈真伟大”,不时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

妈妈依香约将小岩与地贫作斗争的各种艰辛一一道来,不断地对来客道谢,感谢他们为小岩提供的各种支持和帮助。

来客中,有为小岩提医院代表,有资助小岩手术的公益机构代表,还有为小岩提供免费骨髓配型的基因公司总裁。

这是北京京妍公益基金会牵头组织的地贫患儿回访活动。京妍基金会是我国最早开展地贫患儿救助的公益机构之一,小岩的经历正是八百多个被京妍救助的地贫患儿的缩影。

“医院”的孩子

7岁之前,医院的时间比家里多,每年都有大半年的医院。

出生刚4天,他就因“黄疸”医院医生放进了保温箱;40天,医院医生诊断为“肠梗阻”,说是需要做手术。

依香约见儿子几天几夜没法喝奶,肚子胀的问题也没有好转,便和老公带着他去(西双版纳)州医院检查。那里的医生说小岩患的不是肠梗阻,而是先天性的巨结肠,肠道有一段是坏死的。医生建议他们去昆明,医院给小岩做手术,否则随着年龄增长,吸收功能差、便秘等问题会更加严重。

依香约夫妇听从了医生的建议,带着小岩去了昆明。在昆明的一个多月里,刚3个月大的小岩先后经历了洗肠、切肠、扩肛等医疗流程。

“手术后1到3个月内都要给他扩肛,每天都要扩一二十分钟,他每次都哭得两腿发抖。”依香约回忆道。

一个月后,医院复查时,医生发现小岩的血色素为98g/L(编者注: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为98g/L,正常值为-g/L),说是因为吸收不好造成的。

这时,小岩才4个月,天天腹泻,24小时没有一分钟能离开尿不湿。吃得也很少,有时,他嘴上吃着母乳,墨绿色的大便就流了出来。喂母乳,他不怎么吃;喂奶粉,他不吸奶瓶;用调羹喂他,刚喂进去,他马上吐出来,“每天都不知道他到底吃了几口奶”。

依香约见状,又只好和老公带医院,做血常规治疗。医生建议给小岩输血,依香约夫妇不想输,因为觉得孩子还太小。医生说,不输血的话,对孩子体重的增加影响很大。小岩出生时3.4公斤,4个月了才长到4公斤。夫妇俩这才听从了医生的建议,给小岩输血。

第一次输血过后,小岩过了大概半个月正常生长的“好日子”。半个月后,他又开始拉肚子。依香约夫医院检查,刚好遇到一批上海来的专家来这里会诊。专家一查,发现小岩的血色素降到了50g/L,立马建议他们全家都来做一遍地贫筛查。

当时做地贫筛查,每个人要花元钱。考虑到手头拮据,依香约夫妇俩没做,也没叫小岩的奶奶和姐姐去做,只给小岩一人做了地贫筛查。

一个多月后,筛查结果出来,小岩被正式确诊为重型地贫患儿。医生说这是一种先天性的血液病,需要终生输血、排铁,除非做骨髓移植,但骨髓移植手术要花几十万元。这是依香约夫妇俩第一次听说这个病,医生的话让他们感觉“天都塌下来了”。

11月7日,京妍、华大、医院的代表一起走访小岩家。摄影/本刊记者王卫

依香约不愿也不敢相信,自己才半岁大的孩子得的是这种病。她觉得是因为孩子肠道不好,做了巨结肠手术,还没恢复好。等他肠道慢慢好起来,营养吸收跟上,身体就会好起来。

医生也没建议他们给孩子定期复查血常规,他们也没打算给孩子定期输血。但孩子三天两头不是感冒咳嗽,就是拉肚子,长期脸色苍白,嘴唇没有血色。每次带他去看病,都查出他的血色素很低,只有六七十的样子。每次都要住院、输血。一住十几天,回家没几天又病了,又接着去看病、住院、输血。这样的生活一直过到小岩两岁多,依香约被病友拉进了一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cmctc.com/pxby/14560.html